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先有貔子窩,後有青泥窪

先有貔子窩,後有青泥窪

日期:2016/12/14 8:44:49      編輯:古建築紀錄

貔子窩老照片。皮口鎮提供

    普蘭店的皮口鎮是一座有7000多年歷史的古鎮,這裡古遺址眾多,文化底蘊厚重,大連還沒有開發時,皮口鎮就已聲名遠播富甲一方,故有“先有貔子窩,後有青泥窪”一說,連這裡的海鮮都是百裡挑一的海中極品!

    遍地的貔子竟淒慘絕跡

    皮口鎮以前叫貔子窩,顧名思義,即貔子之窩。最近,普蘭店作家王樹真出了一本記錄皮口地區歷史的小說《貔子窩1894》,書裡借某先生之口道出地名的來由:“沒有這麼多貔子怎麼能叫貔子窩?”

    貔子的學名叫鼬獾,生活在海岸線濕地和灌木叢中,外貌似貓似熊似鼬似獾,典型的“四不像”,貔子喜谷物、草籽,更喜魚蝦,據說還通人性。民間傳說中的貔子,以白貔子最為傳神,據說這種白貔子身形似兔,而體型又比兔粗壯。有人說貔子窩的貔子其實就是黃鼠狼,但見過這種貔子的皮口鎮老人對這一猜測連連搖頭,據老人們的回憶,貔子窩的貔子與黃鼠狼差別不小,而且這種貔子還不是普通的鼬獾,是一種已絕跡了的本地特有的小動物。

    對皮口歷史深有研究的孫德芝先生說,貔子這種小動物惹人憐愛,被當地人視為吉祥之物,認為家裡貔子多預示家道昌盛。古時,家有廂房、雜物間,冬天寒冷,貔子跑到這些房間裡貓冬,住戶不僅不驅趕,反開門笑迎,若見貔子食物不足,還特意為這些“貴賓”准備豐盛的餐食。貔子窩開埠起商戶居多,大戶多特設小屋養貔子,有如今天人們養貓狗等寵物,養貔子一時成貔子窩鎮獨有的習俗,此風俗一直延至清末。

    為何人們對這小小的貔子如此青睐呢?孫德芝的解釋是,人們之所以如此厚待貔子,多半是把這小動物當做民間傳說的瑞獸——貔貅的化身了。“貔貅是以財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財,據說能給人帶來好運,驅趕邪氣。過去有這麼個說法,貔貅是光吃不拉,特別聚財,在舊社會,誰要是帶貔貅造型的器物、佩飾進賭場,是要被掃地出門的!因為你帶貔貅來,等於告訴別人,我是來贏錢的,而且只贏不輸,這還了得?據說有位香港人,他的一大嗜好就是收集各種造型、材質的貔貅,最後收藏了888個貔貅!”

    孫德芝講,他小時候見過貔子,比黃鼠狼大,比狐狸小,面樣象熊,雖非人工飼養,卻不怕人,白晝群行,人獸相安互不相擾。每到春節,成群結隊的貔子就到鎮裡的一處水泉飲水,據說這水泉裡含有一種礦物質,貔子喝完此水易發情交配繁衍後代。孫德芝還特意帶記者到水泉原址去看,水泉在鎮內一斜坡中央地段,如今已被圍牆圈起,牆內雜亂不堪,牆外設一小門,上掛一鐵鎖,無法近前觀看。

    被當地人認為能給人帶來福瑞之氣的貔子後來的命運卻很淒慘,竟被侵占東北的日本人在1920年殺光了!日本人的凶殘路人皆知,但他們為何要跟這毫無威脅的小貔子過不去呢?

    孫德芝說,日本人當時看中了貔子喝水的泉眼,日商想獨霸此泉做汽水廠,就捕殺貔子斷絕了貔子的水源,貔子沒水喝漸漸就絕跡了。

    還有一種說法稱,因為貔子皮毛很漂亮,日軍當年大量抓捕貔子,收集貔子皮毛運回本土做大衣,於是,貔子窩的貔子被趕盡殺絕。《皮口鎮志》裡的說法更為血腥。說是日軍在皮口建了一個“鋼鐵爐”,也有人說是“煉屍爐”,按日本人的規矩,開爐前先要燒一些“東西”以作“祭祀”之物,日本人聽說貔子是中國人眼中的瑞獸,就大肆捕捉貔子滅中國人的心氣,把打死的貔子屍體堆成小山,煉了三天三夜,瑞獸貔子就這樣化作了日本人鋼爐裡冒出的恐怖屍煙!

    貔貅岬和紅嘴堡的傳說

    在遼寧,論內陸地區歷史悠久的城市,以朝陽、遼陽為最,而在沿海一帶,則非皮口莫屬。考古學家論證,皮口鎮的歷史至少有7000年之久,營口、大連的歷史都沒法跟皮口比,直到今天,遼南沿海地區還流傳著這樣兩句順口溜:北有沒溝營(營口),南有貔子窩;先有貔子窩,後有青泥窪(大連)。

    1923年,日本人八木奘三郎曾到貔子窩調查過貝丘遺址,從平島子海灘四五米深處,發掘出大量古貝類化石,由此推斷,皮口與長海縣的廣鹿島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專家們認為,廣鹿島原與皮口陸地相連,後因地殼變遷,廣鹿島從大陸板塊上分離出去,所以皮口的古遺址與小珠山遺址很相似。另外,廣鹿島人與皮口人的口音如出一轍。這就是說,皮口古遺址與小珠山遺址一樣,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

    孫德芝親自帶記者來到皮口鎮的涼水灣遺址。由於涼水灣遺址前建有圍牆,無法靠近,遠看這座古遺址,顏色發黑,就是一座臨海的不起眼的小土包。遺址下是漫長的海岸線,遺址旁靠陸地的內側遍布漁民養海參的“參田”。周圍有一片低矮的住房,附近還有個九龍觀,九龍觀裡有個狐仙洞,傳說老子曾騎青牛來此地降服了百萬貔貅,並給皮口起了第一個名字:貔貅岬。

    除了傳說與考古發現,皮口鎮歷史在史書中也有明確記載。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皮口建了一座“紅土城”(一名紅水城)。據《大連通史·古代卷》記載,紅土城位於今皮口鎮城關社區,“周長二裡一百八十步”,系漢代遺址,這一帶考古發掘還發現了殷周時代遺址,出土的文物有石刀、石斧和多種陶器,以及戰國時代的貨幣、秦漢以後的貨幣,如五铢錢、開元通寶、崇寧通寶等古錢。

    皮口古跡中最有名的遺址是紅嘴堡。該遺址位於今皮口鎮城關社區,唐代以前叫獨木關(又叫獨勝關),唐時易名鎮海關,明時改稱紅嘴堡。紅嘴堡城是明代遼南海防的重要城堡,築於明永樂二十年,與今普蘭店城子坦鎮境內的歸服堡同期修築,但規模只有歸服堡城的三分之一。明朝時,疆域屢受倭寇侵擾,為鞏固防御,明朝在荒蕪了上百年的唐代鎮海關原址上翻建了紅嘴堡城。嘉靖三十二年,明朝曾對其固建重修。萬歷十四年開始,日本的豐臣秀吉率兵屢犯朝鮮,且“大有虎視關東之勢”,明遼東總兵李成梁嚴令紅嘴堡再度重修,加固堡牆。城堡內建有烽火台,城牆四角建有角台,為守城官兵瞭望之所,城內常年駐守官兵135人。紅嘴堡毀於清代,清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僅留下殘垣斷壁。沙俄侵占旅大時,為擴建貔子窩市街道,殘牆再度被毀。

    皮口的另一處重要遺址是永安台。永安台遺址坐落在今皮口鎮新台子村大李屯東北的山丘上,為明萬歷十八年所建的烽火台,因用青色方磚砌成,又稱“磚台”,當地群眾稱之為“新台子”。

    皮口在古代多為駐兵之所,不少古代軍事將領的戎馬生涯與其休戚相關。如唐代的薛仁貴,在此打過仗,明代的尚可喜在此駐過兵。明末遼東為滿清攻陷,明朝總兵毛文龍就是退守皮口獨擋一面,開辟東江鎮,令窺視關內的滿清如鲠在喉,懼其後路被斷不敢輕進。可惜,毛文龍後被袁崇煥設計所殺,皮口對滿清政權的牽制作用才被削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