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全力保護遺產地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
日期:2016/12/13 19:05:00   編輯:古建築紀錄新華網昆明1月3日電(記者梁業倩、何春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項目官員卡貝絲女士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地方政府應尋找一種平衡而有效的模式,在推動包括哈尼梯田在內的世界遺產所在地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盡最大可能保護遺產地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
隨著中國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地數量增至45處,成為全球排名第二的世界遺產大國,僅次於擁有48處世界遺產的意大利。
卡貝絲表示,中國是為數不多的擁有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等各種類型遺產的國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文物古跡、遺址、山水森林等。
她說,遺產種類的豐富多樣性,給中國的遺產保護帶來了難題,要保護和傳承好世界遺產需要豐富的知識、科學的模式和技巧。“保護好哈尼梯田就是要找到合適的方式,不讓遺產地核心區梯田和建築遭到破壞,同時還要讓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年輕一代仍然願意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她說。
對於遺產地的房屋建設和旅游開發,卡貝絲建議,首先要制定詳細的遺產區地圖,並且將核心區明確和顯著地標識出來,提醒當地政府和老百姓遠離這些地區搞開發建設,並確保該項制度得到貫徹執行。
卡貝絲還表示,中國有些地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當地政府大力開展旅游業,興建了大量的旅游設施,導致各地景區千篇一律,缺少當地的特色和人文活動,這樣的做法並不可取,哈尼梯田在未來的開發中應避免這樣的方式。
對於當地老百姓改建民居、改善住房條件,遺產地管理部門和當地老百姓需要很好地溝通。卡貝絲女士不贊成中國一些地方把遺產地的居民遷移出去的做法,她認為遺產保護不是要讓當地居民遷出,居住在遺產地的居民及其傳統的生活方式恰恰是這些地方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因素。
卡貝絲認為,中國不缺文化傳統,但是要注重教育,尤其是向年輕一代傳輸保護傳統文化的理念,關鍵要讓當地人合作並參與到遺產地的保護,使人們有自己的人生期待,為自己的文化傳統驕傲,有意願保護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如果僅僅依靠上級政府的政策,當地人沒有保護文化遺產的意願也是很難將世界遺產保護好的。
卡貝絲說,年輕人外出打工尋求美好的生活,不僅中國面臨這個問題,許多國家都曾遇到類似情況。年輕人向往城市生活,向往外面的世界,這就需要溝通和教育。當地也需要找到一個有效的方式,提振經濟,改善當地人民生活質量,讓留守梯田的人們能過上體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