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木塔:最古老的純木設計建築
日期:2016/12/14 17:23:06   編輯:古建築紀錄 由五台山向北,進入恆山山區,首先要造訪的是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也是世界木結構建築設計的典范。木塔總高67米,除了石質基礎外,全部用木頭建造,整個塔身沒有一顆鐵釘,全部采用卯榫結構;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約2,600多噸重。木塔平面八角形,外表看是五層六檐,夾有暗層四級,但每層都設有一暗層,明五暗四,因此實際是9層。
應縣木塔的設計,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設計科學嚴密,構造完美,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既具備獨特的民族風格,又符合宗教建築要求,是我國古典建築在功能與造型完美統一方面的優秀范例。木塔各層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梁架,而木柱之間,暗層中使用了60多種斜撐梁、木枋和短柱,規格和手法變化多樣,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結構上的圈梁作用,加強了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因而使整個塔的構架聯結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美觀。
“堅固”是應縣木塔的另一個結構特征,木塔自建成至今,歷經來自地震、雷擊、狂風、戰火的磨難,依然屹立如初,直刺雲天。據說,當時遼代統治者為了建這座塔和佛宮寺,在河北、山西一帶動用數萬民工參加勞役,共用去了大約3500立方米的木頭;松木和榆木,松木不易變形,榆木堅硬,兩種木頭的結合,使得這座巨塔在900多年的歷史中雖經受風雨侵蝕以及多次地震、戰爭的破壞,依然巍然聳立。塔建成300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7日,但木塔仍巍然不動;1926年閻奉軍閥戰爭,應縣木塔曾中200多發炮彈,除打斷了兩根柱子,別無損傷。
應縣木塔內外的歷代名人掛匾題聯是其一大看點。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54塊。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應州一帶擊敗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此外,考古學家還在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
推薦閱讀:
五羊之都挖出“文物石羊”?
成都雙流發現東漢古墓 10平米擠進6具陶棺
知情人稱故宮再瞞報重要文物被損壞事件
遼寧發現新玉種——“青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