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世界遺產的精義在於人文性

世界遺產的精義在於人文性

日期:2016/12/13 23:07:42      編輯:古建築紀錄
    據報道,長沙天心閣、南京閱江樓、西安鐘鼓樓、寧波天一閣等聯合組團的十大名樓,近日試圖打包聯合申遺。這些所謂名樓,大部分是利用現代建材(鋼筋水泥等)重建,甚至設計上也非仿古,只是利用了古樓無形的名稱而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申遺項目規定的前提條件是原真性,原真性包含剛建成時的原狀與各個時期的痕跡,這是一件很嚴肅與很學術的事情。聯合國申遺不是中國式的評選,可以走關系、搞賄賂,吃吃喝喝就可以得到,如果拿假古董去糊弄評委是開國際玩笑。

    輿論將矛頭對准申遺目的,因為中國此前成功申遺的項目都大幅提高了門票價格,挖掘其經濟價值。城市的擴張已經讓很多具有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的建築毀於一旦,但很多地方又熱衷興建人造景觀,包括在歷史文化原址重現古代城郭或廟宇,或者蓋沒有和尚的廟宇,這些建設完全是為了投資和旅游,因為不管是設計還是用材,這些工程都是粗鄙的。不管是仿古熱,還是過度開發古跡,顯然都是為了GDP。

    中國各地都有一些歷史文化坐標式的建築,由於材質的原因或者遭遇戰火,歷史上可能不斷的屢建屢毀,屢毀屢建,這種重建是一種歷史的繼承與文化的提升,包含巨大的人文價值。中國目前的復建,不過是為商業開發而堆砌磚木,建築毫無生命力與文化內涵。說到底,是利用殘存的有形的和無形的歷史遺產攬客,這種消費歷史的做法,必將埋葬歷史,從而中斷這些遺跡無形的歷史生命,我們這一代人也會成為歷史的罪人。

    在《世界遺產公約》中,“世界遺產”被解釋為“人類共同繼承的文化及自然財產”。強調世界文化遺產是各國各地區文化的共同構成,強調祖輩留下的東西需傳給後人,強調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由此,遺產被理解為歷史的見證,並在整體上被認為是現今社會的繼承物。

    中國的申遺,更多的是考慮旅游開發,違背了“世界遺產”的價值,因為該項目的最終目的是強化各國政府對遺產的保護而非開發。

    作為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歷史文化遺跡在歷經人為破壞和自然侵蝕之後,殘存稀少,不應該繼續被破壞性利用,而是要加強保護。長期以來,人們總是以古代遺跡因為材質的原因而容易在時間的長河中被侵蝕和摧毀,但是不少地方,卻有大量的古代建築被保留下來,甚至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形制的“活化石”。

    中國總以自己文明的悠久與博大自豪,卻總是破壞有形的和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這是虛偽的做法。中國的復興不是靠高樓大廈,而是精神與人文的回歸,珍惜我們的歷史與文化吧,那是我們的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