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龍堤,亦稱接龍橋,原名龍崗、龍堤,又名流慶山。位於光山縣城西部,它是一處東起北台子、西至寶相寺、上官崗村部再西延約數華裡的崗嶺地帶,此地帶統稱接龍堤。在說點接龍堤歷史之前,先了解一下古時人對接龍堤的認識也有必要。據清乾隆《光山縣志》記載:接龍堤“其地高敞,可一覽全城”。據1984年第四期中國《考古》期刊記載:其堤“海拔高58米”,堤基部寬約1華裡。堤形走勢如龍,故古時人稱此地帶為龍崗、龍堤,這是最早的名稱。古時人並認為龍堤上下是一處頗有靈氣的好地方。正因如此,此堤也曾被因襲習俗、拘泥成見者掘斷,故意損壞龍堤的自然環境。但也有人主張修復斷堤,而又將斷堤一接再接。古時人掘堤、接堤動機雖說不一,但他們都認定龍堤是個有靈氣的好地方。此說可見後面轉載的清乾隆《光山縣志》中周怡所撰《修接龍堤記》一文,及河南省信陽市師范程林老師給《修接龍堤記》一文所作注釋與譯文。
從《修接龍堤記》一文中反映出古時人們對人的生存與發展,是極其注重選擇、利用和保護有靈氣的地方。所謂有靈氣的地方,我理解是自然條件好的地方,由於接龍堤的自然條件好,接龍堤也就有靈氣,古時人對人與自然相互依存或者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注重,我國自古有之。所以古時人選地築城、選地建居講求地氣與陽光、風與水的來龍去脈等等自然條件,是不無道理的,這與當今人們選地建居講求地利與空間等自然條件是一致的,甚至還遠遠超過古時人的講求,如在道路交通、供電、電信、給水、排污、防洪、環衛、園林綠地和環保措施等等工程規劃條件上早已超前。而就接龍堤來說,其建城、建居條件古今都好,這豈不是今天接龍堤的靈氣更大了嗎?接龍堤的今天,人與自然相融洽這麼好,很有可能就是哲學家們所講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吧。今昔自然條件這麼好的接龍堤,理當重視對其靈氣的正確認識和歷史的探尋考證。
人們常問,這處自然形成的龍堤是什麼時候掘斷?掘斷的地點在何處?又是什麼時候把斷堤接起來的?昔日掘堤、接堤對今天有無影響?這些問題,有的在《修接堤龍記》一文中已有表述,而若詳述,目前光山縣尚無詳載史料,今天就尚存的明、清光山兩志中的有關記載,略作介說。據明《嘉靖光山縣志》上“形勝·景”篇中載傳:“蓋流慶山之首,相傳古有望氣者言,其地當出王侯,故嘗鑿斷其脈,後治者遂垣其上。”這就說明龍堤在明代嘉靖年之前已掘斷。掘斷的地點,明志載為“流慶山之首”,清志載為“…則以乾崗掘塹”。就其龍堤之“首”與龍堤之“乾崗”二說,大概地點相同,我們初步考證掘塹之處當為北台子之西、寶相寺之東的一個地方。而後清代修接斷堤的地點,亦應是此塹斷之處。從周怡文章中得知,斷堤只修接兩次。一是主持光山縣事的吳公,於康熙23年(公元1684年)開始修接了斷堤,修後不久被洪水沖毀。一是吳公離任後而繼任的劉公於康熙24年(公元1685年)再次接起斷堤。說到這裡,請大家順便考慮一個曾有人問到接龍堤名稱的來歷問題。其來歷是不是因龍堤斷後而接,而將原來人們稱之為龍堤之名改稱“接龍堤”以示紀念之意呢?是不是因古時人側重於龍堤的靈氣之處,而提醒人們堤斷當接的示意呢?其實古稱接龍堤的地方,就在寶相寺之東,北台子之西,這個界定已在清時縣志有載。據乾隆《光山縣志·寺觀》載:“寶相寺,在西門外接龍堤之西,明萬歷年修”。這就清清楚楚說明寶相寺之東的斷堤、接堤處稱為接龍堤。為什麼後來又將整個龍堤稱為接龍堤呢?這是清代以後人們的改稱了。是否還有別的解答?我看,這個無史料記載的整個龍堤改為接龍堤名稱的來歷問題,還得請大家和我們一道,到人民群眾中去尋找考證答案為好。為什麼接龍堤亦稱接龍橋呢?《清志·津梁》有載此稱,大概是第一次接堤被洪水沖毀,而在第二次修接堤時,將接堤中修築一座橋梁,既防止洪水沖堤,又接起龍堤故也。此解是否合理,亦待詳考。關於古時龍堤所掘之舉,是否影響當今?這件事只要看了上文內容之後,再看看今天接龍堤翻天覆地變化的實情就可知道了。《修接龍堤記》一文的譯文講:“吳公對旁邊的人說:‘假如風水先生所說的話沒有道理,也就算了,如果說得有道理,那麼西方秀靈之氣,難道不會順著這條龍堤而來嗎?”古人說的在當時沒有什麼影響,它對今天還會有什麼影響嗎?事實已說明,昔日龍堤所掘之處,早已成為遠近物通人和的通途要地。掘塹處之東的北台子,它被人們稱為縣城風光最好的地方,並在其蒼翠的柏樹叢中建起了高聳雲天的、由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為光山老區題寫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豐碑,這不更顯得北台子的雄偉壯觀嗎?還在北台子上建築烈士陵園設施等等,黨和人民政府早就規定此處為光山人民世代學習先烈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敢於革命、勇於獻身的大無畏精神的紅色教育基地。龍堤掘塹處之西的上官崗村,已成為我們省、我們市在我國社會主義大道上奔向小康社會前進途中的河南省委康居示范村、信陽市委小康示范村,它還正在飛速前進中。以上所說龍堤斷處毫不影響今天。再說,古時在堤下建起縣城,其間必有考究。古時建築縣的治所而定位這裡,也說明了龍堤的靈氣了。正如《修接龍堤記》一文的譯文中講“古時建立國家,安排人民安居生活,總是要選擇陽光明亮、水源豐富,有河流經過的地方,這樣的用心真是考慮深遠啊,以後設立城市,也是根據地勢情況,無不以土地肥沃水源豐富來慎重決定的。土不肥,水不豐,則不利於人民居住生活,如果人為的破壞它,那就更加有害了。”能說這不是接龍堤的靈氣嗎?只要接龍堤存在,這裡永遠就有靈氣。從古至今,還代出人傑呢。只要地靈,就出人傑,有了人傑,地就有靈。不管是什麼地方,只要有人去改造它,建設它,發展它,它就有靈氣,靈氣在什麼地方都存在,只不過是自然條件好的地方靈氣大些罷了。光山城雖是古選古建在低嶺小堤之下,這古選古建的低嶺小城不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嗎?昔日光山小城,今天已在接龍堤、小潢河的上下、南北,做出了人人皆知的大文章嗎?這篇大文章就是這裡的小靈氣變成了大靈氣的證據,更是這裡的天時、地利、人和的和諧社會建設大成就。看來堤斷對今天是毫無影響的。請人們在社會上勿誤聽誤傳昔日非科學的見解為好。
《修接龍堤記》一文,是目前光山史庫裡唯獨一篇古人說接龍堤的文章。為了豐富接龍堤的資料庫,現將我多少年來在接龍堤上下親身所獲的點滴考古物質史料,說給大家研究接龍堤作參考,以便共考古今接龍堤。
下面說點我親身所獲的有關接龍堤的歷史。在1958年的“大躍進”年代,正在大辦鋼鐵時,中共光山縣委機關就在接龍堤東山頭的南坡下,建起了一處煉鋼爐群,參加建爐與煉鋼的單位,就是縣委機關及其所屬單位,“中共光山縣委展覽館”,亦在其內,筆者當時在縣委展覽館工作期間,在此地參加過該處的挖基、建爐、煉鋼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該處周圍在挖爐基的堆土中,散存著大量古代夾砂和泥質陶器殘片,其器形有陶鼎、陶鬲、陶壺、陶缽、陶豆等,陶色多為紅陶,次為灰陶,並有極少黑陶。器物多印有繩紋、籃紋加刻劃紋等手工制品。有的爐基土堆中還有少量有打擊痕跡的石片等等。依據這些陶器殘片與石料的特征分析,此處為屈家嶺類型文化遺址。它與我縣後來發現的已被列入河南省人民政府明文公布保護的南向店鄉徐畈古文化遺址,以及暫時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寨河鄉吳家寨村陳廂古文化遺址、臥龍台鄉的臥龍台古文化遺址、仙居鄉肖店村翁店自然村古文化遺址、寨河鄉謝套村古文化遺址、文殊鄉李扶村下李灣東部古文化遺址、南向店鄉簡榜村雷畈自然村古文化遺址等,同屬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中期屈家嶺類型村落遺址。據《中國文化史詞典》載稱屈家嶺文化為“新石器時代之一,距今約5000年。”這說明早在5000年之前,接龍堤就已聚集了一些氏族和部落,他們分別在這一帶的大河之旁,小溪之間的龍堤台地上下用雙手蓋起茅屋,用耜耕作,並從事漁獵與飼畜、養禽及采集等勞動,他們在這裡頑強地與大自然搏斗,以求生存。原接龍堤的煉鋼處,當是目前我縣歷史最久的8個古文化遺址之一,這也是接龍堤歷史的實物例證吧。
1977年秋,接龍堤南坡下的光山老城曾家巷的曾禮時先生在挖房基時,出土了石斧、貝幣等文物,經鑒定此物為商周時期,說明此處為商周遺址。1978年夏,在曾家巷北首的老縣政府院籃球場,經一夜的暴雨沖刷後的次日,由縣長屈文綿家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屈同學發現了一個石斧,考證後為商周時期器物。1984年夏,在北台子西嶺上發現了商周遺址,在已露出崗頭的遺址上,除散存許多鼎、豆、缽等陶器殘片之外,並在其深層中發現有紅燒土與灰坑痕跡。1992年秋,光山農業局種籽公司在接龍堤南坡建樓挖基時,發現了商周時期陶鬲與陶豆殘片。從上述四處緊連地段裡,先後出土的同時期器物和陶器殘片分析,接龍堤是商周時期先民活動的中心地帶,它屬北依龍堤台地,南臨小潢河的一個以農、獵、漁為生產、生活的商周大型村落群居遺址。也是目前我縣最大的商周文化遺址,這亦說明接龍堤歷史在5000年之後的沿續時間。
1984年春,在接龍堤原上官崗磚瓦廠生產取土時,先後發現了黃君孟、黃孟姬合葬墓,經清理、發掘,出土了大量镌有銘文的春秋早期(約公元前648年)鼎、豆、壺、等大量銅器和大量十分精美的玉器以及絲、麻、竹、木等制品。1985年夏,在黃君孟、黃孟姬合葬墓前側,又發現了黃家親屬黃季佗父墓葬,經清理又出土了大量镌有銘文的銅劍、銅戈、銅剝、銅削、銅箭頭等兵器,並出土了竹弓、砺石以及弩機上使用的稀世珍品金屬彈簧等。在接龍堤清理上述三黃墓葬之前,我們在采訪參觀清理古墓葬的人群中,詢問了一位距墓葬近處的73歲梁燦發老人,據他講,這個墓葬高堆,曾稱為“黃家堆”,這裡一塊地也稱為“黃國別城”。相傳古時黃國首領來過這裡。此堆原三丈多高,被上官崗磚瓦廠兩次生產推土後,才發現了黃家堆是幾座大古墓。據1978年國家出版《春秋戰國地形圖》載:接龍堤一域為黃國領地,黃國城地在隆古,弦國城地在隆古西處,即今天淮河南岸的息縣境地,據明代《嘉靖光山縣志》“古跡”載:“黃川故城在光山縣,舊為郡,今廢”。《河南通志》雲:“黃川故城在光山縣,舊為郡,梁廢”。州志雲:“在今縣南四十裡古黃國別城”。從以上考證說明,這裡就是黃國別城無誤。在歷史上,光山與潢川有著密切的關系,接龍堤古時不管屬於黃國領域還是弦國領域,它應該是小潢河流域的一塊明珠寶地。
光山自弦子建國始,漢以後置縣:有西陽、轪縣、樂安、仙居、茹由等,其城廢址目前尚在,只待後世清理再考。而目前光山縣縣城又是在什麼時候建築的呢?據清乾隆《光山縣志》載:為南北朝時期劉宋元嘉中(公元424—453年)戊子建。此址當時可“規光山之全境,辨方正位。城,劉宋時光山郡址也”。梁時廢郡為縣,隋始改為光山縣。隋後雖年代有所變更,而縣城治所一直能沿襲至今天,亦可稱歷史悠久。在封建王朝的年代裡,能夠把光山縣城建到接龍堤陽坡一片土地上,也不知道先民們作了多少必要的歷史文化、地情文化等等的考證。再說,古時建築郡、縣治所,國家在建城啟土,度地居民等方面是有規定的,而地方也是有考證的講究。而接龍堤的歷史條件、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在當時也是沒被忽視的。人們認為這個距今約5000年歷史的接龍堤,是座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光山縣城域地是有考究的。接龍堤從古到今,真可稱為地靈人傑、人傑地靈的寶地,而今天的接龍堤人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經改變和正在改變著接龍堤,在接龍堤下的光山縣城,正飛向和諧、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