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中山陵

中山陵

日期:2016/12/14 17:14:15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北依青山,南臨平川,依山就勢,氣勢雄偉,使人有仰止崇高之感。

    孫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於北京,臨終時他希望將遺體葬於南京鐘山,故死後其靈柩暫厝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內,為了尊重他的遺願,於翌年3月12日在他逝世一周年之日,在鐘山開始建墓,至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就將其靈柩從北京移葬於此。

    中山陵的設計頗具匠心,整個陵園像一座震民覺醒的大鐘,門前廣場南面石台上的銅鼎,似鐘頂的掛鉤,半月形的廣場,如鐘頂圓弧,兩側圍牆似鐘形的兩邊,漫長的墓道如系錘的繩子,墓室的圓頂似鐘錘。這是象征著孫中山先生畢生致力於民主革命,喚起民眾反抗壓迫,為國家民族的振興而奮斗不息的崇高思想和光輝業績,寓意十分深刻。

    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平台以及祭堂和墓室等。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北高南低,面向南方。墓道長700米,寬70米,共392級,兩旁遍植雪松、龍柏。墓室海拔158米,高出廣場73米。整個建築布局嚴整,氣勢宏偉,莊嚴肅穆,具有我國傳統的民族風格。

    中山陵園總面積有45000畝,其中林地約32000畝,蒼松翠柏,漫山碧綠。“中山偉陵”為南京重要旅游勝地,來南京的中外游人都要到此一游,既仰慕他崇高偉大的人品,又欣賞這雄偉秀麗的風光。

    在中山陵周圍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築物,如光化亭、孫中山紀念館、音樂台、流徽榭、仰止亭、桂林石屋、美齡宮等等,建築風格多樣,四周環境優美,亦堪一游。

    孫中山紀念館在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原名藏經樓,由中國佛教協會募建,1935年竣工,包括主樓、僧房、碑廊三部分。主樓三層,珍藏著中山先生經典著作及照片、史料,樓後回廊上镌刻著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學說全文,有15.5萬字,樓前廣場豎立中山先生全身銅像,高2.6米,由日本友人所贈。

    音樂台在中山陵廣場東南,建於1932年,系美國三藩市華僑和國民黨遼寧省黨部分資共建,台高3米,半圓形,台前有彎月形荷花池,池水終年不涸,下面觀眾席成扇形分布,可容三千人,周圍綠草如茵,垂柳掩映,白楊參天,環境幽雅,其建築布局為我國首見。

    流徽榭在中山陵至靈谷寺的公路南側,建於1932年,由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建,三面臨水,一面傍陸,長14米,寬10米,紅柱白瓦,碧水漣漪,別有情趣。

    仰止亭在光化亭東,1932年竣工,系國民黨名人葉恭綽捐建,方形四角尖頂,紅柱藍瓦,上有彩畫。葉死後葬於亭南。

    桂林石屋在中山陵東南,1930年由國民黨廣州市政府捐建,上下兩層,上層是正屋,建於地面,下層是地下室,全用石砌,屋前石階170級,四周廣植桂花樹,曾為國民黨政府主席林森的別墅。

    美齡宮在音樂台以南的小紅山上,1933年由國民黨南京市政府所建,原為國民黨國民政府主席的寓所,後改為谒陵官員的休息室。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遷回南京,就作為蔣介石、宋美齡的官邸,被稱作“美齡宮”。當時蔣介石常在此接待外賓,現仍保持原樣,供游人參觀。

    此外,在中山陵西南還有一座正氣亭,這裡原是蔣介石為自己選擇的墓址,處在中山陵與明孝陵之間,高於明孝陵,低於中山陵,他自诩比明太祖高明,但又不敢超過中山陵,故選址於此。亭建於1947年,方形,重檐飛角,金碧輝煌,亭名“正氣亭”三字也由他親題,亭後有碑,由孫科撰寫碑文。該亭隱約於蒼松翠柏之中,景色宜人,周圍有名勝古跡回繞,亦一游覽勝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