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彩畫藝術歷史悠久,積澱深厚,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精華之一,並不斷的向前發展。無論是和玺彩畫,旋子彩畫還是南方的蘇式彩畫都在當代有所發展。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保護意識的增強。一方面,大量的古建築要維護修繕;另一方面,仿中式傳統風格的各種建築、裝飾工程大量湧現。
與此同時我們又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我們的古建隊伍技術水平在下降,傳統技術瀕於失傳的危機。現在,從事建築彩畫的工程技術隊伍都不是很正規,很多人員都沒有參加過正式培訓,也缺乏行業技術標准,技術水平也良莠不齊。甚至有的建築彩畫施工人員只有從事過油漆工的經驗。與此同時,各種文物古建的修繕維護工作很緊迫,各地的仿古房產項目也日益增多。比如:成都的“芙蓉古城”、“文殊坊”;西安的“大唐芙蓉園”;廣州的“第五園”等等。各種仿古裝飾也日漸流行,比如:北京“同仁堂”、“全聚德”,“鳳翔樓”等。就連央視2套的“鑒寶”,央視5套的“武林大會”等等節目的舞台背景裝飾都運用了建築彩畫的藝術形式。
早在60年前,我國古建研究的先驅梁思成先生就感慨道,現在的建築師“毫不曾執斧以施威,尤未曾動刀鑿以用事,梢習長短高低薄厚而已”。由於歷史上的文人學者“不以刀斧為攻”,“難通繩墨之決”,使得傳統工藝技術未能見經傳。筆者考察各地湧現的仿古建築、仿古裝飾其彩畫很多技術水平都參差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