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車上“輕旅行” 尋找城市的老味道
日期:2016/12/13 23:13:45   編輯:古建築紀錄或許還沒人幫你細數過,在中國,真正仍有铛铛車在承擔交通運行任務的城市只有三個,它們是香港、大連和長春。
一個是中西合璧的國際大都市,兩個遠在東北。個人認為,這是一組耐人尋味的組合。
古樸的有軌電車在大連的霓虹燈影中穿梭
有軌電車在20世紀初的歐洲、美洲、大洋洲和亞洲的一些城市曾經風行一時。隨著私家車、公共汽車及其他路面交通工具的普及,不少有軌電車系統於20世紀中葉陸續拆卸。如今在瑞士、德國、波蘭、奧地利、荷蘭、日本及東歐等國,有軌電車網絡仍很健全,或被繼續現代化。我國的有軌電車大部分於上世紀70年代退出大眾視野,在有軌電車幸存下來的城市裡,“叮叮咣咣”的聲音也就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絕唱,它們用平價的姿態(票價至今仍維持在1元-2元)、便民的線路,在不斷湧現的現代化交通工具中悠然扮演著“遺老”的角色。晃晃悠悠,自有一番姿態。
除了足夠環保,作為交通工具的铛铛車在很多方面比不過地鐵、輕軌等現代化的交通媒介,然而正是這一“雞肋”卻成為所在城市的一張旅游王牌。尤其是在香港,乘坐铛铛車感受市井風貌是老廣們多年來知曉的“常識”。在另外兩座北方城市,铛铛車也各自承擔著特殊的旅游功能。
“這樣老式的鐵軌、老式的車,經受住歲月的淘洗被保留下來還能乘坐,很有意思。”很多游客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態搭乘铛铛車,進行一次特別的“輕旅行”。
第1站
大連——內地唯一的“铛铛車之星”
作為歐洲工業文明的產物,有軌電車最早於1879年出現在德國柏林舉辦的工業展覽會上。1897年,世界上第一輛有軌電車才在羅馬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從1899年開始,我國最早一批铛铛車先後在北京、香港、撫順、天津、上海等城市運營。然而在大多數城市,铛铛車的命運多舛,有的很快就停運,更多的是連線路都已拆除殆盡。一百多年來,能夠連貫運行至今並保持較高利用率的,除了香港就只有大連。
铛铛車歷史:女司機駕駛的“美國大木籠子”
大連從前的铛铛車上清一色是女司機,直到2008年才開始加入部分男司機。就像女騎警一樣,女铛铛車司機也是大連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一種特色。
铛铛車在大連的歷史冗長——1899年大連開埠建市,而铛铛車最早在1909年就開始運行。由於車體由美國布列斯頓制造,且擁有木制復車台,當時的铛铛車被大連人趣稱為“美國大木籠子”。
1946年,大連市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接管了“大連都市交通株式會社”,更名為“大連市交通公司”,隨後幾年相繼修復了11條铛铛車運行線路。經多次調整,最終保留了201路、202路兩條。
冬季,大連市民在雪中等候202路铛铛車
線路綜覽:
201路由海之韻公園始發,沿魯迅路、世紀街、長江路至終點興工街,途經二七廣場、三八廣場、民主廣場、大連火車站、北崗橋(大連汽車總站)、五一廣場等地。
202路由小平島前始發,沿黃浦路、中山路、西安路至終點興工街,途經七賢嶺、高新園區、海事大學、黑石礁、化物所、星海廣場、和平廣場、解放廣場、西安路商業圈等地。
票價:
201路以位於線路中部的大連火車站車站為分段點,段內票價1元,跨段票價2元;202路全程單一票制1元。
沿途風景:
被公認為最能代表大連铛铛車線路歷史風貌的,是201路有軌電車的“東關街-市場街-北京街”這一段。
乘上古董似的201路铛铛車從大連火車站出發,下一站便是東關街,被譽為“古老的1公裡”的線路在眼前徐徐展開。沿路可見到有著老式風格的成片的東北瓦房,而铛铛車距離民房最近時只有兩米。車行到此,司機會將時速降到10公裡左右,於是,慢悠悠、咣當咣當的行進,就像是坐上了逆行的時光列車,不是地鐵、輕軌這些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所能給予的悠然感受。
經典景點:
●星海廣場
大連的廣場多達80多個,是城市必游的景觀,而最具代表性的星海廣場位於南部海濱風景區,總占地面積110萬平方米,為亞洲最大的城市廣場。高達19.97米的漢白玉華表、大型音樂噴泉是游客喜愛的拍照布景。
●黑石礁
黑石礁是距大連市中心最近的地質景點,形成於10億年前,著名的巖溶景觀遍布於岬灣中。大連自然博物館建於黑石礁海濱內,是感受海岸風情和大自然的所在。
第2站
香港——最大的雙層铛铛車車隊
铛铛車自1904年正式在港島投入使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铛铛車是港島北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許多外來旅客必游的著名“景點”。目前,香港電車公司是全球現存最大的雙層電車車隊,擁有163輛載客電車。
铛铛車歷史:變與不變的“博弈”
香港的铛铛車於1904年投入服務,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交通工具之一,全年無休地在鐵軌上默默見證著香港城的變遷。
香港的铛铛車有很多獨一無二的特色,譬如下車時付費、雙層的設計,以及車身上千車千面、幾乎每輛都不同的商業廣告。
香港铛铛車的特色車身廣告是一景
實際上,香港的铛铛車可以說是創新的典范。早期的铛铛車為單層式設計,首輛雙層電車在1912年才面世,且當時的上層是無蓋的,下雨天極為不便,後來增設了帆布帳篷,並一步步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上世紀40年代日軍占領香港,其時香港僅剩12輛铛铛車維持每日運作。上世紀60年代,隨著經濟的增長,香港電車的全車身廣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為獨特一景。至今天,香港的铛铛車總共保留了六條主要線路,所行線路既穿越市井的住宅區,也經過喧囂繁華的市中心。對游客來說,乘坐铛铛車的過程俨然如同參與到一道從傳統到現代的流動風景中,使人目不暇接。
一輛铛铛車停靠在港島西終點站
而盡管靓麗的車身廣告把铛铛車裝扮得“花枝招展”,每輛車的車廂內卻仍保持著多年不變的格局,樓梯、座位甚至把手都跟從前一樣,雖有了歲月的痕跡,卻光潔如初,老香港人甚至閉著眼睛也能夠摸到熟悉的座位入座。
線路綜覽:
香港的铛铛車主要有六條線路,分別是:筲箕灣-上環(西港城)、筲箕灣-跑馬地、北角-石塘咀、銅鑼灣-石塘咀、跑馬地-堅尼地城、筲箕灣-堅尼地城。線路全長13公裡,每天早上6時至深夜12時不停往來。
由於每一站的距離都很近,開得也很慢,因而可當作觀光車來乘。
票價:
成人單程車資為港幣2.3元,小童及長者分別為1.2元及1元。
沿途風景:
一百多年來,極具懷舊韻味的铛铛車一直是香港市區觀光的絕佳交通工具。坐在上層靠窗的位置一路前行,可欣賞到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景觀,沿途會經過五光十色的西區、灣仔、銅鑼灣及北角地區,充滿本土特色的景觀、令人垂涎的港式美食和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都能在此體會得到,在購物季,堅尼地城、銅鑼灣、中環等地到處人潮湧動,古老的铛铛車則用固定的速度穿行其間,此時的乘客,堪稱是在零距離接觸真正的香港。
香港飲食界名人歐陽應霁特別走遍铛铛車車站附近的大街小巷,發掘了上百家餐館及景點,按此制作出的“香港電車地圖”可以為你提供詳實的參考。
經典景點:
從西環、上環到中環,途經灣仔、跑馬地馬場(快活谷)、銅鑼灣,再逛逛炮台山、北角、太古城、西灣河,最後到達筲箕灣,幾乎港島北部著名的地區和景點都可以在铛铛車上一一游覽。
第3站
長春——孤獨的“一枝花”
長春如今僅存的54路铛铛車,曾經在一些電視劇中反復出現。相比香港和大連,唯一僅有的線路似乎顯得有些孤獨,但這並不妨礙長春人對54路的懷戀之情。
和香港、大連比起來,長春的铛铛車在冬季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白雪皚皚的某天,當披上一層厚厚白衣的铛铛車從遠處“叮叮咣咣”地駛近,頂著雪天一色、枝丫蕭條的北方冬景,那種古舊的情懷連外地人都會深受感染。
長春唯一僅存的54路有軌電車
铛铛車歷史:從輝煌到孤獨的“活文物”
長春的铛铛車最早在1941年開始運營,由當時的新京交通株式會社投資,當時修建的兩條線路全長13.3公裡,所用的電車是東京淘汰的舊車。
1945年,在國民黨統治的兩年時間裡,長春的铛铛車停運,直到1948年才重新成為市區交通工具。1960年是铛铛車在長春公交史上的輝煌時期,當時共計有線路6條,總長52公裡。其後,铛铛車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而今僅存的一條54路成為市民重點保護的交通工具及“活文物”。
線路綜覽:
54路有軌電車的運營區間從西安大路到紅旗街,運營裡程7.6公裡,途經農豐市場、綠園、西交路、省肝病醫院、電車公司、南陽路、創業大街、迎春路、寬平大橋、寬平大路、吉航酒店、湖西路、長影、紅旗街。
票價:全程1元
沿途風景:
铛铛車在長春更多的功能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不過並不妨礙外地游客搭乘它體驗一段特殊風光,最笨的辦法是前往起點站搭乘铛铛車,中途在靠近目的景點的地方下車再轉車。盡管這樣的搭乘有點“折騰”,可是值得一試。
如坐铛铛車到寬平大路下車可以換乘267路車到般若寺游覽;到工農大路下車再坐264路,可到偽滿皇宮博物院。
54路铛铛車,長春孤獨的“一枝花” 樊甲山
經典景點:
●長影世紀城
長春以電影城聞名,是中國電影的發源地,長影世紀城不容錯過,這裡是我國首家電影制片工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電影主題公園,特效電影是特色旅游項目。
●南湖公園
總面積222萬多平方米的南湖公園為全國第二大園,僅次於頤和園。園內僅湖面面積就達92公頃,湖水清澈,岸柳垂青,景色勝似江南。
●淨月潭
淨月潭距長春市區中心12公裡,景區面積83平方公裡,是我國最大的人工林場,以水景為主,山村襯托,夏季為避暑良地。
铛铛車”重現北京前門大街
同場加映
北京———20元的“流動收費景點”
1924年,作為當時北京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的铛铛車首次出現在前門大街,並於1966年退出歷史舞台。2009年元旦,北京前門大街上的“铛铛車”重新開放並正式迎客,車站就位於新修復的前門五牌樓下,單程走完840米的前門大街需10分鐘,不過單程票價高達20元,堪稱“流動的收費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