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中國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城市——故宮、長城、天壇、頤和園、十三陵、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然而,由於諸多原因,這些國人引以為榮的“北京符號”卻面臨種種文物保護的困境。
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否加強?它的未來將會怎樣?這不僅是全北京人民關心的話題,也是北京市政協長期關注的重點。今年3月以來,北京市政協聯合民盟、民建、農工黨、九三學社等民主黨派市委和有關專家學者,共組織了12次不同規模的視察、座談和研討,歷時4個月,參加人數達200人,在經過實地調研和反復研討後,幾易其稿,形成了《關於推進北京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完善的建議案》。9月17日下午,北京市政協常委會議審議通過了這份建議案。
每年選取一個重大課題,舉全政協之力開展聯合調研,已成為北京市政協本屆以來的一個創舉。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今年,市政協把調研重點仍放在文化領域。“這份建議案已經是本屆市政協就首都文化發展提出的第四份建議案了。”北京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宋大川如是說。
在經過大量實地考察並與有關單位座談後,調研組發現,北京近年來加大了文物保護和修繕力度,但當前有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完善工作還存在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調研組給出了八條具體的建議。“提出的建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市政協主席王安順對建議案如是評價。
世界文化遺產是北京的財富,更是中國的驕傲。然而,北京世界文化遺產至今卻沒有一部整體性的保護法規。據了解,目前,北京市對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長城、明十三陵都已經制定了政府規章進行保護,故宮緩沖區的立法工作也已經啟動,但對天壇和頤和園還沒有立法計劃。
“專項立法滯後,法律保護不到位。”委員們建議,作為國內擁有世界遺產數量最多的城市,北京應有計劃、分階段推進世界文化遺產專項立法工作,逐步完善法律保障,並在此基礎上,啟動“北京市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立法調研工作。
“希望能給世界文化遺產減輕點負擔。”從一開始就參與調研的任學良委員感觸良多,他說,目前北京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矛盾較突出,以故宮為例,近年來游客量頻頻突破千萬,高峰期時人都摩肩接踵,不僅有礙參觀,給文物保護工作也帶來了巨大壓力。
對此,市政協建議要優化遺產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工作,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及文物部門的職責,合理控制游客數量,提升遺產保護的水平。
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要保護文物本身,還要保護生成文物的周邊環境,但是,委員們在調研中發現,北京市遺產地周邊的環境仍存在許多問題:周口店遺址保護規劃的保護范圍內,還有居民住宅、工廠、鐵路等與遺址保護不相協調的因素存在;頤和園東、南部受到現代建築崛起的影響,“天園合一”的借景環境和景觀天際線已經遭到破壞;西部通往玉泉山、西山的借景環境也開始受到影響……
“要加大遺產地文物被占用的騰退力度,徹底整治遺產周邊不協調的環境問題。”這是委員們共同的呼吁。
幾個月調研下來,委員們深深感受到,北京的靈魂不在那些現代化的建築上,而在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上。“積極推進北京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完善,有利於帶動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增強北京文化軟實力,提高北京國際影響力。”現在,經過一系列的協商議政活動,這份凝聚各方心血和智慧的建議案將擺上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案頭。委員們相信,“北京符號”的未來定能更加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