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四川平樂古鎮 私奔茶馬古道第一鎮

四川平樂古鎮 私奔茶馬古道第一鎮

日期:2016/12/13 21:11: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成都7月25日電 記者王艷 四川平樂古鎮素有茶馬古道第一鎮之稱,又因為這裡是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演繹的中國經典愛情故事“鳳求凰”的發生地,而得到了一個富有浪漫特色的名字“私奔古鎮”。橫跨在江水之上的石橋,古舊的青石板街巷,以及盤根錯節的老榕樹,都滿足了我對於古鎮的幻想和期許。

    平樂古鎮位於邛崃市西南18公裡處,和巴蜀地區的其它古鎮一樣,擁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集鎮。白沫江平靜的穿鎮而過,把古鎮分為東、西兩岸。

    相傳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個是被臨邛縣令奉為上賓的才子,一個是深居閨中的佳人。一次,司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彈唱那首著名的《鳳求凰》,讓在簾後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在與司馬相如會面之後一見傾心,雙雙約定私奔到成都。卓文君知道她的父親在北出成都的陸路上防守嚴密,便與司馬相如出南門迂回到平樂,趁著夜色順江而下,由水路潛入成都,最終成就了這段千古佳話。而當年二人上船的碼頭,就被後人稱為了“私奔碼頭”。

    今天我們能看到的,雖然只是一段殘破的石頭台階,但是站在這裡,讀著這段歷史故事,還是頗有趣味的。當地根據這段浪漫的故事在古鎮開發了“愛情十景”,不過在我看來,其他那些為了開發當地旅游而弄出來的噱頭,選不及古鎮本身散發出來的原汁原味的氣息更加吸引人。

    連接東西兩岸交通的有兩座橋,上游是樂善橋,下游是興樂橋。樂善橋建於清同治元年,七年采石,到竣工時整整花了十年時間。它屬於七孔石橋,有“邛南第一橋”之稱。

    整座橋都是由紅砂石做基礎建造而成,它們互相用“燕尾石”緊緊地嵌合在一起,讓橋變得格外堅固。橋墩采用尖錐形,當洪水湧來,它們就像利刃一樣將洪流分開,大大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力,顯示了古時築橋人的智慧。

    興樂橋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橋頭那棵遮天蔽日的神樹——黃桷樹,神樹已經有1500年的樹齡,幾乎和平樂古鎮的歷史一樣長。在當地有個風俗,家裡的孩子拜寄與這棵黃桷樹為干兒子或干女兒,就能得到它的護佑,少病少痛,長命百歲。做生意的人也喜歡向它焚香禱告,保佑自己全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去平樂的時候還是春天,細嫩的葉芽剛剛發出,讓這棵老樹渾身洋溢著春天特有的生命力。樓閣上喝茶的人們懶洋洋的享受著四川盆地難得的太陽。

    江邊還生長著很多老榕樹,樹齡都超過百歲。我最喜歡的,是在一棵老榕樹下的茶館。

    而也有的古榕樹則斜斜的穿過街巷,伸展著的枝桠似乎是在庇護著生生世世在這裡居住的人們。

    古鎮裡的古戲台早已人去樓空,牆上的彩繪已斑駁不堪,不過依然可以遙想當年這裡的熱鬧與喧囂。

    同所有被開發的古鎮一樣,平樂古鎮縱橫交錯的青石板街上,分布著眾多商鋪。不過幸運的是,這裡的一切並非像國內其他一些古鎮一樣是人工打造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從歷史中一步步走過來的。雖然有部分商鋪已經成為販賣旅游紀念品的商鋪,但其間也不乏老茶館、雜貨鋪、藥材鋪、鐵匠鋪等眾多老鋪。

    這些老鋪依然保留著最初的摸樣和最傳統的手藝。也有店鋪已經針對游客制作一些手工藝品,這種編制的草鞋是最常見的。雖然如此,但這些店鋪還是給人一種很質樸的感覺。

    離平樂不遠,便是大片的竹海,因此竹編工藝是這裡的一個特色。這些極富當地特色的瓶子、杯子都是用竹絲編織而成的。

    古鎮中有一些街道是完全屬於當地居民的,門前晾著衣服,大笸籮裡曬著干菜,孩子們在路上玩耍,讓然感到這裡不是游客的古鎮,而是他們的家,也正是因為這些世世代代居住在古鎮上的人,才讓古鎮歷經千年,依然散發著勃勃生機和迷人魅力。

    每個古鎮都在居民改善生活條件與古鎮民居的保護中掙扎著。在古鎮的邊緣,人們蓋起了新式的瓦房和樓房,在更加寬敞明亮的房間中居住。而在古鎮中間,人們依然只能在舊式的低矮、陰暗的房子中居住。

    作為一個旅行者,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古舊的房屋,體會古鎮的原汁原味;而作為當地居民,希望的是切實改善居住條件。如何保護,又如何發展,確實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