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保國寺的來歷

保國寺的來歷

日期:2016/12/14 19:21:10      編輯:古建築紀錄

     靈山寺是保國寺的前身。保國寺位於的山叫靈山,相傳在東漢世祖時,骠騎將軍張意和他的兒子中書郎張齊芳隱居此山。此山又名骠騎山。《四明談助》記載“山之西,峰聯,聳如馬鞍,又名‘馬鞍山’乃府治後鎮山也”。“山以漢時骠騎將軍張意隱居於此,又名骠騎山。山脈東南至夾田橋,東北直至鄞之江北岸青墩,為府治後托。”靈山與鄮山共為鄞邑東外護。《吳越春秋》有記載:東漢時高級將領骠騎將軍張意(地位僅次於大將軍,為漢代高級武官,正二品)還曾被派“以水軍討伐東瓯”(見《太平御覽》引《東觀漢紀》佚文)。他們死後,其宅捨便被建成了寺院,名為靈山寺。現存的骠騎山、骠騎將軍廟、骠基坪(保國寺東圍牆外900平方米,古木參天)、骠騎井泉,足以說明人們對父子倆隱居於此的一種歷史痕跡紀念。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845),诏毀佛寺。靈山寺被毀。


     會昌六年李炎死,李忱(宣宗)繼位,大中元年(847)四月又恢復佛寺。根據現在的考證,除了寺志,更應該獲取最原始資料。《宋元四明六志》中的《寶慶四明志》和《延祐四明志》,對保國寺的建置定於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其他資料又佐證了這一點。如與保國寺同時賜名的還有京城的“護國寺”。其中的歷史情景在於:唐僖宗李儇(862—888)在鹹通十四年(873)由宦官擁立即位,時年十二,佛法的力量一時難以重振,卻遭遇災旱連年,黃巢、王仙芝等農民大起義屢屢爆發。廣明元年,唐僖宗正好18歲。黃巢起義軍逼近長安,令唐僖宗膽戰心驚之余,唐僖宗乞求突然獲得一種潛在的護國力量,於是有意賜名“保國寺”。 但雍正碑又有記載寺院恢復的時間“如從宋治平二年(1064),上溯二百十四年,應為唐李忱(宣宗)大中四年(850)。大家都知道,保國寺的開山鼻祖是可恭。可恭是國寧寺和尚,國寧寺始建於唐大中五年(851)。而可恭上長安興復靈山寺之征決不是在廣明元年當年完成的,當在廣明元年之前,是廣明元年九月才回到明州的。所以恢復建靈山寺應有一個歷史過程,雍正碑的記載也是有道理的。可以這樣說,可恭有意恢復靈山寺可從851年算起。至於可恭哪一年帶上刺史的奏請,偕檀越許標等人,尋往長安,我們不得而知。他們途經關東(注:漢、唐定都在今陝西,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為關東),時值關東大旱。可恭“跪誦蓮典,未終,霖雨大澍,禾黍旆穗,民氣獲甦。有司奏狀,遂得召見”。可恭以恢復靈山寺為請求,僖宗答應了,並要求可恭在長安弘福寺(唐僧玄奘取經歸來之所,高僧宿集)講五大部經,約有三個月之久,又講诘朝綸章,法譽大振。於是唐僖宗非常高興,敕“保國”之額並賜可恭紫衣袈裟一襲,允許其還山建寺。這裡就產生了一個時間段。
     可恭回到明州的時間正好是唐廣明元年秋九月。隨後便“庀材鸠工,重新殿宇,營構有槐林之柱,罘罳絕布網之塵,巧奪公輸,功侔造化。”而同年十一月黃巢起義軍還是占領了長安,逼唐僖宗逃亡入蜀。“保國”兩字最終沒有給唐僖宗帶來保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