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鎮爐火千年不熄

古鎮爐火千年不熄

日期:2016/12/13 23:10:22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一位與我互粉的博友,知道我出生在銅川時,興奮地說“陳爐古鎮可是個好地方”。我慚愧地回復,“我還沒去過呢”。他附著吃驚的表情說:“怎麼可能?陳爐是東方古陶瓷生產的活化石,你居然沒去過?”

  陳爐距離銅川老區只有二三十來公裡,小時候覺得那是挺遠的距離。國慶長假,回銅川老家看望父母,也終於抽空去了古鎮。從川口二馬路的涵洞口爬上一個大坡,向東南方行駛大約40分鐘,轉過幾個山頭,談笑之間就到了陳爐古鎮。

  靜處在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交界的陳爐古鎮,是中國北方最著名民窯——耀州窯的延續者,已有1400年的制瓷歷史。古鎮不熄的窯火,創造了燒制陶瓷綿延不斷的最長紀錄。史載“陶場南北三裡,東西延綿五裡,爐火雜陳,徹夜明朗”。陳爐,因“陶爐陳列”而得名。

  站在陳爐街道廣場上,古鎮全貌盡收眼底。兩山左右圍抱,成百上千的窯洞和窯爐隨著山峁起伏,青石砌的窯洞、焦黃的土地,褐色的圍牆,還有牆頭盛開的黃菊,構成了一幅凝重而古樸的油畫。依山而築的窯洞,起伏錯落的煙囪、瓷窯,成為陳爐經典的景觀。

  第一次來到陳爐,我們很快發現古鎮的特點。這裡的院牆都是用陶瓷壇子壘起的“罐罐牆”,有些房屋的外柱也是用瓷罐做成的;這裡路都是一頁頁瓷片鋪成的,橋是瓷的,溝是瓷的,連垃圾桶也是瓷的。初秋的陽光下,古鎮點點亮光閃爍,別有一番景象。“罐罐牆”牆頭的花草,院門兩側的綠樹,顯示著陳爐人愛美、愛干淨、愛生活的特性。

  沒有洶湧的游客,雙節期間陳爐古鎮依然清靜。起伏的小路把我們引到了王家瓷坊。“來啦,隨便看看吧”,女主人熱情地招呼我們。“生意好吧?”“好著呢!”女主人臉上露出滿足的神情。

  王家瓷坊是古鎮眾多家庭作坊之一。瓷坊廠店合一,長方形的小院裡堆放著各種瓷器。陶工們正在忙碌地工作,有拉坯的、有上釉的、還有雕花的,從他們專注的神情能看出,他們已經習慣了被好奇的游客們圍觀。

  一組“陝西八大怪”的陶瓷作品讓我眼前一亮,“我在大唐西市見過,原來是你們生產的!”看到我驚喜的樣子,女主人感覺遇到了知音,“這組作品難度很大,每件作品光塑型就要花一整天的時間。這一件最少賣200元,要的人很多,我們產量根本滿足不了需求啊!”

  “陳爐的瓷坊都是一個完整的手工作坊,從頭道工序的原料加工,到出窯燒出成品,每道工序都要獨立完成,對陶工技術要求很高。”女主人說。

  我指著瓷坊門口掛著一塊“陳爐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實踐基地”的牌子,她就明白我的意思,說:“現在鎮上的年輕人都不喜歡干陶瓷這行當了,又苦又累。現在陶工工錢很高,但真正手藝過硬的人很少。”王家瓷坊的當家人王戰軍,是銅川市印台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把古老的手藝傳下去,成為他的歷史使命。

  去過陳爐的游客不多,但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微博上,有人推薦它為“陝西四大古鎮”,也把它稱為“中國最美手工私游地”。有條微博這樣寫著:你可能無法想象這樣一個渾身透著陶瓷智慧的古鎮,就連古鎮的名字也用燒陶的爐火命名。沒有任何刻意,全是就地取材,藝術的最高境界也許就是這種源於民間的創造性情。最令我興奮的是,有博友發布了陳爐古鎮旅游開發規劃圖,把陳爐歷史文化古鎮推向全國,已成為銅川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

  “金娃娃,銀娃娃,頂不住咱這泥娃娃;

  金銀棍,糧食囤,頂不住咱這攪泥棍。”

  這首陳爐民謠,表達的是陳爐人對千年制陶行業的執著。我想,隨著時代的變遷,陳爐的窯火會越來越旺。

  文/圖記者梁忠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