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艷遇佛”拆不掉古鎮的過度商業化
日期:2016/12/13 22:43:59   編輯:古建築紀錄迷離的燈光,悠揚的吉他彈唱,歌手背後便是一尊高達4米多赤裸身體作交合狀的“艷遇佛”。盡管據說這尊大佛是印度宗教中的“歡喜天”,麗江胭雨酒吧這一“別出心裁”的設計引發還是了輿論對於“亵渎神靈”的討伐。近日該酒吧已經開始拆除這尊“歡喜天”佛像。(5月20日鳳凰網)
酒吧裡赤身裸體的佛像將問題一下子引向了神靈甚至宗教虔誠的討論范疇,但是筆者認為,除了一直被輿論诟病的“亵渎神靈”之外,麗江胭雨酒吧的著一尊“艷遇佛”只是目前普遍的古鎮旅游中過度商業化的縮影,拆除“艷遇佛”拆不掉過度的古鎮商業化。
將這樣一座“引人遐想”甚至帶有明顯暗示意味的雕像放在旅游景區中的公共場所,無非就是商家想要吸引游客以謀利,也就是這一行為完全出於商家受利益驅使之心。其實目前不止麗江,在中國許多古鎮商家眼中,旅游成了文化資本向商業資本單向度轉化的過程,他們大多缺乏對地方文化的認同和理解,只是一味地將古鎮當成掘金的“沃土”。如果經營者一味追本逐利的理念不改變,拆掉“艷遇佛”只不過是拆掉了一層包裝,“過度商業化”這一核心還能衍生出無數類似的“次生產品”。
商家追逐利益而推出一些博眼球、博賣店的產品或者熱點,還是在於旅游者會“吃這一套”,這就反映出了古鎮過度商業化背後另一推手其實就是旅游者本身。在不少古鎮游的游客中,對於古鎮游的期待已經模式化:走一條或幾條老街,看幾所大宅、花園,坐一會小船,吃一餐家鄉飯,買些醬菜、米酒、藍印花布等旅游紀念品。游客們的這種心態造成了目前古鎮游的同質化和商業化。古鎮要從同質競爭中“脫穎而出”,刻意制造賣點便成了最便捷的“出路”,於是也就帶來了過度的商業化問題。不從提高社會文化的深入發展,從根本上改變旅游者的思想入手,只是拆除“艷遇佛”根本於事無補。
此外,政府在過度商業化這一問題上也有不可推脫的責任。麗江雖然從2004年就開始執行《雲南省風景名勝區准營證》制度以約束商業行為。但是細讀條款就會發現這一《准營證》主要還是著眼於對商家合法經營這一方面進行管理,而在商戶的數量和經營質量上依舊沒有明確的限定,同樣是古鎮熱門的烏鎮、西塘等也是如此。雖然市場經濟之下商業有其自由度,但是作為一個熱門旅游景區商業活動應當有其特殊性,而政府就應當在特殊性的情況下履行相應職責。如果政府依舊對景區文化和居住於其中的社會階層保護的缺乏、甚至為當地經濟而進行短期的商業炒作,只是拆除麗江的“艷遇佛”根治不了這些在古鎮發展中的通病。
商業化要適度,要回歸古鎮旅游的純淨,讓古鎮給奔波在都市中的人們真正以短暫的心靈棲息,無論是從商家來說還是游客來說都應當轉變理念,而政府也要在其中發揮自己調控的職能,否則拆掉了麗江的“艷遇佛”,還是拆不掉普遍存在的古鎮過度商業化。(高雅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