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廟探訪之--追溯鄭州文廟
日期:2016/12/14 17:28:25   編輯:古建築紀錄鄭州文廟的大成殿
文廟又叫孔廟,是後人為紀念孔子而建立的,分為本廟和學廟兩大系統,本廟指的是曲阜孔廟,具有祖廟作用,而學廟是京城和地方學校所設立的孔廟,各地都是“因學設廟”。
據明朝編寫的《鄭州志》記載,鄭州文廟創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元代初期的鄭州文廟占地37畝,由前院、中院和後院組成。前院有棂星門、泮池、戟門。後院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還有土地祠、東西角門、啟聖祠、鄉賢祠、存誠齋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兩山的博風,是采用三彩釉燒制而成的琉璃飾件,上面鑲嵌著玉皇大帝、如來說法以及三國故事戲曲人物,無論是藝術表現手法還是燒制技術,實為全國罕見。每年的春秋兩季,鄭州文廟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祀孔大典,每逢此時,可以說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地方文武官員及各界名流都要到此參拜,史料中這樣形容祭祀場面:“鐘鼓齊響,笙歌共鳴”,可見場面之熱鬧與隆重。後來一場大火,使文廟建築遭到巨大破壞。
明、清兩代亦多次重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文廟再遭大火,建築毀廢殆盡。“文革”期間,遺存的棂星門、泮池又厄運難逃,終毀於一旦,後來只有大成殿在風雨飄搖的歲月中保存下來。
民國初年及抗日戰爭時期,文廟內數次駐軍,建築復遭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鄭州文廟所屬土地及房屋被劃歸鄭州電力學校所有。1963年6月,大成殿作為清代古建築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期間,遺存的棂星門、泮池被毀。僅有大成殿和戟門幸存。鄭州文廟的幸運,就在於它沒有被風風雨雨徹底消滅。它留下來的雖然只是可憐的一點"殘垣斷壁",但這點"殘垣斷壁"自有它獨特的文化威懾力。對老街坊中長大的市民們來說,文廟是他們生命的記憶,更是時光流轉的參照。經過風雨洗禮,對一個國家意識和傳統文化覺醒後的民族來說,那些殘存的歷史文化更顯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