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長城古堡之殇 不破壞就是保護?
日期:2016/12/13 23:04:40   編輯:古建築紀錄記者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探訪這些曾經的古堡和長城。一座座相隔不遠的古城堡,在北風的吹拂中顯得更加的破敗,也許再過幾十年,這些古城牆就將被風吹成平地,徹底告別歷史舞台。
右玉縣城西南方向的鐵山堡,始建於1559年,1574年磚包,清代得到進一步修繕。堡門外有關,關外曾有名碑,題“鐵塞金湯”。
【同期】山西省右玉縣原政協主席 王德功
在右玉能看到好多沿邊的城堡,它都是幾個堡連環,像殺虎堡、破虎堡、威坪堡、雲石堡,幾個堡形成了層層封閉、環環相扣的防御體系。
【解說】如今,邊塞重鎮早已不見城樓,部分城牆幾乎完全倒塌,只剩下一座座土堆。除了從土牆的底部尚能測算出當年的厚度外,頂部已不足一尺寬了,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城堡中央的區域,被開墾成了莊稼地。
右玉目前還有威遠、右衛兩座衛城,城中有人居住。由於人為破壞等因素,威遠鎮古城牆更顯得破敗不堪,只是在鎮的出口,還能看到甕城的遺跡。
【同期】山西省右玉縣原政協主席 王德功
大家知道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在這個地方修築了善無城,雁門郡,進而向大青山地區、河套地區發展,成為七雄之一。
【解說】據介紹,右衛鎮原有東南西北四門,均設有甕城。目前,右衛鎮正在修繕城門,並在離高速公路最近的一個門外修建了甕城。但是,相較這些城門,四周的城牆並沒有得到重修與加固。
與右玉縣相隔不遠的大同市新榮區得勝堡,始建於1548年,背依古長城,與鎮羌堡、全國最大的馬市遺址四城堡、宏偉的得勝口以及飲馬河濕地等組成一組龐大的古堡群,俗稱“三堡一口”。其中最大的得勝堡曾駐守正三品參將,官軍2000多人,馬騾1000多匹頭。
目前,得勝堡堡城包磚已拆走,西、南城牆損壞嚴重,尤其是西牆,早已被堡內不斷擴張的民房摧毀,南牆也幾近消失。堡外南門原建有甕城、月城等。堡門、月城現皆不存在,甕城也被損壞,只剩下幾座幾米寬的危牆。整個堡牆亟待保護之中。
【同期】大同市新榮區長城古堡文化景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朱益
現在狀況破壞比較嚴重,整個三堡一口,整個城牆磚都沒了。
【解說】得勝口初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石砌磚包,是漢蒙通商的重要關口、明代“九邊”重鎮大同地區重要的北部門戶,是一座橫跨長城的石砌磚包城門,其寬度可過一輛大車,門洞兩側至今留有車軸頭劃過的痕跡,門頂上建有木樓,現門樓及包磚等盡被拆除,只剩下被瓦礫廢土掩埋了大半截的大豁口。
【同期】大同市新榮區長城古堡文化景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朱益
得勝堡是一個整體,是三堡一口,是一個整體,我們現在主要是想突破得勝堡,其它正在規劃中,只能這樣說。
【解說】據介紹,當地政府為保護古堡群,正計劃搬遷堡內居民。同時也成立了長城古堡管委會,並在古堡中雇用長城看護員,防止人為破壞。
【同期】大同市新榮區長城古堡文化景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朱益
主要是一個人為因素,老百姓意識的提高,這方面還有差距。
【解說】記者了解到,通過宣傳,很多人已經認識到了保護長城、古堡的重要性,掏土、挖洞、拿磚等破壞行為已大為減少。然而,縱使少了人為破壞,是繼續讓土城牆暴露在風雨中,還是主動的去保護開發,成為很多人思考的問題。目前,除了局部得到重建與開發外,對於大部分的長城和古堡來說,“不再破壞”似乎就是對它們的保護。
【同期】山西省右玉縣原政協主席 王德功
成立了長城文化保護研究會,在沿邊的每個城堡,每個鄉鎮,每個村落都有會員,提高他們保護長城、研究長城、愛護長城的文化意識,所以在這方面基本也形成一個保護的網絡群體。我覺得一方面就是政府加強保護意識,在避免開發中破壞,同時政府在有限的資金內,確實在這方面加大了古堡文化的保護,同時就是教育人們愛護歷史文化的意識,在這方面加強教育,同時在好多農村的農民中,就增強他們的文化意識。
【解說】目前,長城和古堡的旅游價值已逐漸被地方政府所認知,與各地分散、局部的保護和開發相比,除了繼續增強保護意識外,出台全國長城和古堡總體保護規劃勢在必行,對一些瀕臨消亡的要進行搶救性保護。對於長城和古堡的開發,應建立在科學和合理的保護基礎之上。
【同期】山西省右玉縣原政協主席 王德功
現在往往是由於行政區域的結果造成對歷史文化不能統一的規劃,統一的去開發,帶來一個負面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應該是作為歷史文化的保護開發,應該是地域統一的合作,共同規劃,共同開發,而不能以行政區域劃分結果影響了開發,各搞一套,形成了本來是一個歷史文化區域,結果形成多層面的不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