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三年 彭州“海窩子”古鎮29日開街
日期:2016/12/15 23:12:40   編輯:古代建築
重建後的“海窩子”古鎮迎來不少游客
4月29日,彭州新興鎮“海窩子”古鎮將舉行開街儀式,同時舉行的還有將持續到5月12日前夕的新興鎮“首屆生態養生節”。重建的“海窩子”,將以旅游古鎮的全新身份,進入人們的視野。
新興鎮黨委書記曹良柱帶著成都商報記者走在“海窩子”古鎮的街道上,道路青石板鋪就,廢墟之上已經建成一座明清風格的旅游古鎮。“曹書記,又上街來看了哇。”有居民笑臉相迎。而3年前,這裡的一些居民還曾因為曹良柱在地震後“武斷”拆除危房而感到不滿。
“今後大家日子過好了,說起曹良柱有句公道話就夠了。”2010年曹良柱在被推舉為“建設成都傑出貢獻獎”候選人後遭到質疑時曾這樣說。如今,新興鎮像它的名字一樣正“新興”起來,曹良柱近3年的努力也得到越來越多百姓的認同。
震後“拆危”
最艱難的一段經歷
“拆危中是發生了很多沖突。但我認為不是武斷,是果斷。”曹良柱有自己的看法
“重建完成後你到‘海窩子’裡面來過沒有?一定要到這裡走一走,才能看到好東西。”曹良柱有些自豪地指著悠長的古街說,它有1.5公裡長,是成都眾多古鎮中最長的一條古街。誰能想象,近3年前這裡曾廢墟遍地。
2008年5月12日,新興鎮場鎮“海窩子”的房子幾乎都在地震中垮了,沒垮的也大都成了搖搖欲墜的危房。不少居民茫然不知所措,在已被認定為危房的房子旁邊搭起了臨時帳篷,暫時遮風避雨。雖然誰也無法保證,已有危險的房屋不會在余震中倒塌危及他們的安全,但“修一修還能住”的心態在當時並不少見。
5・12汶川大地震後一個星期,一項以拆除危房,建設活動板房為主要內容的“排危”行動,在一些居民的反對聲中啟動。靳昌茂的房子被震得有一半懸在半空中,接到通知要拆危房,他堅持要進去把自家的家具挖出來再拆,余震不斷,施工隊認為太危險堅決不同意。危房還是拆了,靳昌茂不止一次沖進鎮政府的臨時會議室找曹良柱要說法,得到的回應是:“房子太危險,又要搭板房,必須拆。”那段時間,以及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曹良柱都被一些人指責為武斷、霸道、不近人情。
“拆危中是發生了很多沖突。但我認為不是武斷,是果斷。”曹良柱有自己的看法,當時新興鎮有80%以上的房子都被鑒定為危房,而且被震爛的房子間距實在太小,如果被余震震垮壓死、壓傷了人,沒有人擔得起這個責任。“地震的時候,新興鎮死了29個人,活生生的人眨眼就沒了。我是狠了心的,就是罵死我,也不能讓新興死人了。”他說。
另一個使曹良柱下決心拆違的原因,是新興全鎮有5138戶居民,4000戶需要重建,1100多戶需要維修加固,沒有一戶沒受災。地震後沒幾天,新興鎮政府接到通知,福建對口援建方將援建過渡板房,必須立刻騰出空地建設板房,盡快安置當時還睡在帳篷裡的幾千老百姓。新興鎮地處丘陵,能夠建板房,又不占耕地的安全地帶不多,“海窩子”是最適合的地點。“幾千人的安置耽誤不得。當時確實比較著急,沒有時間來慢慢說慢慢想。”曹良柱說,那時鎮上的干部很多人也是幾天沒有睡覺了,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
在曹良柱看來,震後“拆危”或許是自己工作生涯中最艱難的一段經歷。“天天就跟打仗一樣,救人、安置、拆危、選址,所有的事情都要馬上解決。”曹良柱說,那時的他“愁死了”。近3年的災後重建,像曹良柱這樣面臨抉擇,頂著巨大壓力工作的基層干部還有很多。
獲評“傑出貢獻獎”
曹良柱成為一個符號
這個震前平淡無奇的小鎮,目前已經舊貌換新顏,具備了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
2010年曹良柱被推舉為“建設成都傑出貢獻獎”候選人後,有人發來了一封《曹良柱沒有資格參評建設成都傑出貢獻獎》的匿名信,引發了一場風波。有人認為,曹良柱的“武斷”不應該,至少應該多和老百姓商量。也有人認為,災後的每一項工作都特別急、難、重,基層干部不好當、不容易,應該看到他們的付出和努力。
因為“拆危”沒和老百姓溝通好,曹良柱被彭州市的領導批評過,認為他溝通、解釋不到位。回憶當年的情況,曹良柱也承認:“我發現老百姓的事情,還是必須要他們先來做個初步決定,他們才會服氣。要讓大多數人滿意,很多事情他們必須自己做主。”
2010年8月,“建設成都傑出貢獻獎”評選委員會監督組經過深入調查,發現盡管少數居民有意見,但隨著災後重建的推進,大多數老百姓對曹良柱的工作是認可的。至於“拆危”,是新興鎮政府的集體決議,而非曹良柱的個人“武斷專行”,過程中也下發了排危公告,居民也簽了委托書。認為曹良柱的入選資格合法有效。
2010年9月12日,“建設成都傑出貢獻獎”頒獎儀式舉行,曹良柱獲得“建設成都傑出貢獻獎”。他的獲獎成為一個符號,被堅守在災後重建一線的干部看作是對基層干部基石作用的肯定。
“我們在災後重建後不久,就提出了新興鎮的重建方向。”曹良柱說,新興鎮地處前往龍門山的通道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旅游資源,但過去卻沒有系統地挖掘,災後重建的規劃提出要把新興鎮建設成為依靠“旅游開發”、“特色養殖”兩大產業為支撐的“田園生態養生”古鎮。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曹良柱和他的同事們走村串戶地講政策,講重建規劃,了解老百姓的重建意願,是選擇統歸統建、統歸自建,還是其他重建方式。這個過程同樣不輕松。“有時候老百姓想來想去,好不容易定下來,第二天又變了。我們只有一次一次去,一次一次反復解釋。”他說,“海窩子”打造旅游古鎮,由於老百姓心裡沒底,推進起來也不容易。為了讓老百姓放心,鎮上在“海窩子”先打造了120米的示范點,讓大家看到這裡發展的未來。
2011年4月12日,成都商報記者在“海窩子”看到,這個震前平淡無奇的小鎮,已經舊貌換新顏,按照成都災後重建所要求的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則建設,既滿足老百姓的居住需求,又滿足古鎮產業發展的需要,具備了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
古鎮4月29日開街
曹良柱的新“著急”
4月29日,“海窩子”正式對外亮相;盡管“著急”,曹良柱對“海窩子”的發展心裡有底
比起講述“海窩子”的重建歷程,曹良柱對討論這裡的發展未來更感興趣。他津津樂道地給成都商報記者講起“海窩子”的來歷,講起清代商業興盛形成的十大會館,講起張獻忠止馬此地的故事,講味道鮮美的冷水魚。曹良柱有些興奮地說,4月29日,將在“海窩子”古鎮的戲台舉行“海窩子”古鎮的開街儀式暨新興鎮“首屆生態養生節”,“海窩子”正式對外亮相,配合開展的活動有山地雞節、白櫻桃節、冷水魚節等。
走在“海窩子”的石板路上,成都商報記者發現,鎮上一些餐館、商店已經開始營業,不時有游人拿著相機在古街上徜徉。但與一個真正的旅游地相比,這裡的商業都還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店鋪開張的數量,還是經營的檔次都還需要提升。成都商報記者很委婉地向曹良柱提出這一看法時,他坦承,自己也正在為這事“著急”,古鎮建設需要時間,業態需要政府引導,更需要市場的調整。
“其實今年春節來‘海窩子’古鎮看的人就很多了,但游客硬是找不到地方吃東西。”曹良柱說,他很希望老百姓過年的時候把鋪子開著,接待游客,聚集人氣,但“海窩子”過去是新興鎮的場鎮,主要功能是居住和場鎮商業,這裡的居民要轉變經營理念,還有一個過程。他說:“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市場也有一個淘汰和調整的過程。”
盡管“著急”,曹良柱對“海窩子”的發展心裡有底,他發現,對人氣的聚集,已經有一些居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成都商報記者在古街旁邊的一個工地上見到了居民李會,地震前,她家在這裡開的是磚廠,如今正在建設的是鄉村酒店。“現在海窩子的發展方向是旅游,我還是相信轉型是對的。”李會說,她的鄉村酒店包括客房、酒樓,還有一個有300多個車位的停車場,為今後古鎮人氣更旺的時候做好迎客准備。
另一個讓曹良柱“著急”的,是他希望引進一個有實力的投資商,對“海窩子”古鎮內20畝的存量土地進行整體開發,形成檔次較高的“海窩子”古鎮核心區,帶動整個古鎮的業態提升。此外,在“海窩子”古鎮的對面,有一個名為止馬村的地方,新興鎮計劃把這裡打造成以休閒、養生旅游為主的區域,與“海窩子”古鎮相互補充。
如果說災後重建的“海窩子”主要依靠政府、百姓的投入,那麼追求產業提升的“海窩子”對招商引資有了迫切需求。4月12日,曹良柱帶著成都商報記者參觀“海窩子”時,正好遇到了幾位實地考察的企業人士,他立即上前熱情地介紹起了“海窩子”的發展規劃,到成都商報記者離開時,曹良柱主動給對方當起了導游,不知疲倦地講述著“海窩子”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