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妙湛寺金剛塔
日期:2016/12/14 17:31:04   編輯:古建築紀錄妙聖寺金剛塔
自古,塔是一種古老的佛教建築,歷經千百年,塔以其特有的建築藝術造型和風格,成為了承載歷史文化的古跡。
昆明市官渡區妙湛寺金剛塔,我國唯一一座全部用砂石砌成的古塔,巍峨壯麗,莊重靜穆,既浸透著宗教崇拜的莊嚴,又放射著世俗人性的詩意光輝。
宗教流傳的載體
在我國,金剛塔並不多見,據資料記載,唐朝時期,佛教通過中土傳入的大乘佛教、印度傳入的以密宗阿比力派為代表的佛教、緬甸傳入的南傳佛教和吐蕃傳入的喇嘛教等4條途徑傳入雲南。
元朝,妙湛寺在昆明官渡鎮興建,金剛塔就修建於妙湛寺內,標志著密宗阿比力派從印度傳入雲南,並由此進入中原。
官渡金剛塔的建築別具特色,風格與眾不同,其基座上既不雕菩薩,也不示法器,而是大書諸葛亮神的種子真言(神秘咒語),以示神的存在,這種形式取意密教,稱為“法曼陀羅”,即高於其它種類曼陀羅。
金剛界為始覺上轉法門或五種至高無上的智慧,後來又派生為五部,居中的佛部,即大日如來,又稱摩诃毗盧遮那佛部;東方的金剛部,部主阿閦佛;南方的寶部,部主寶生佛,又名灌頂法王;西方的蓮花部,部主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北方的羯摩部,部主就是釋迦牟尼應身,又稱不空成就佛。
金剛塔塔身處有五佛坐騎的圖案,表示對五部佛作進一步恭維和宣教。
政教相攜的物證
宋代,官渡由一個碼頭小鎮發展成初具規模的城市,其范圍遠遠超過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官渡鎮。
作為當時的統治者大理國高氏的世襲治所,官渡經歷了長達200多年的統治,現存的法定禅寺就是高氏統治時期倡興儒釋、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也是佛教密宗興起的實物見證。
元代,雲南出現了一些為簡化禮佛而興建的過街塔和門塔,反映了佛塔世俗化的趨勢,金剛塔便是其中之一。
妙湛寺內的金剛塔,是一個在方形高台基上建成的中大塔四角小塔的五塔建築,充分體現了對五佛的崇敬和供養。
塔座呈方形,東、西、南、北四道券門十字貫通,被稱為穿心塔。主塔高大雄偉居中,塔身狀如喇嘛塔,兩邊粗,中間細,下半部有七圈蓮瓣的圖案,如台階一般一層一層收縮。
塔身上有方形須彌式塔脖子,塔剎上有十三天相輪及傘蓋、垂八鈴铎和四天王。向上為石制圓光,四面有小鈴铎。
塔剎的頂端為寶瓶和寶珠,座台四角各立藏式瓶型小塔一座,整座塔雄渾壯觀,可謂是雲南古塔中的一朵奇葩。
世俗生活的寫意
在金剛塔十字券洞穹窿的頂部,嵌有一銅鑄雕板,雕板四角雲紋,中心浮雕八葉蓮花,趺坐八如來,與正中獨坐的大日,共有九佛。據說這是金剛界佛眾的法器,被喻為“金剛界九會曼陀羅”。
奇妙的是,這個本該嚴肅的寶塔,卻建在了繁華都市的街頭,以便行人崇仰,所謂“過街塔者嘗於街中”建立。
鬧市中的金剛塔,淡化了佛教崇拜的意味,卻讓人產生了不同於普通佛塔的世俗人情的詩意體會。
每年農歷2月19,廟會成為了官渡古鎮人的盛節,與金剛塔、文廟和官渡女人的青衣荷葉頭帕一樣古老悠遠。
節日中,表演者身著綠褲紅襖,興致勃勃地唱大戲;大姑娘也上了花轎抬往秀英村做新嫁娘,在金剛塔下穿塔而過,據說,以前人們往返經過此地時都要穿行此塔,新娘的花轎更不能例外,人們認為這樣可以與神相通,帶來好運。
歷史久遠的金剛古塔,如今已成為人們對歷史、宗教、建築、民俗進行研究的又一活標本。
推薦閱讀:
瑞安多重保護手段 讓文物古跡煥發新顏
日本富士山為何今日才會申遺?
香港文物保育有關保護景賢裡的措施
周乾松:加強村落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