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塘棲古鎮裡不可錯過的世界遺產 運河上的廣濟橋

塘棲古鎮裡不可錯過的世界遺產 運河上的廣濟橋

日期:2016/12/13 22:40:17      編輯:古建築紀錄

運河廣濟橋沿岸風光
 

水北風情特色街
 

水南風情時尚街
 

沿河長廊
 

塘棲古鎮一隅
 

廣濟橋
 

運河遺產塘棲廣濟橋展示廳
 

運河遺產塘棲廣濟橋展示廳內景 
 

 

乾隆御碑亭
 

西姚宅
 

  她,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
  她,是大運河上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
  她,是廣濟橋。
  廣濟橋,位於余杭區塘棲鎮西北,南北向橫跨於京杭大運河上,如長虹臥波。
  相傳,廣濟橋始建於唐代寶歷年間,明朝時橋毀,後於1498年復建。橋水平全長78.7米,橋面兩段寬6.12米,頂寬5.2米,南北各設踏步80級,中孔跨徑15.69米,矢高7.75米,其余六孔南北對稱。石欄板素面,欄板兩端為卷雲紋抱鼓石,共有望柱63根,四角望柱上刻覆蓮。
  6月22日,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廣濟橋榜上有名。
  作為運河申遺的遺產點,廣濟橋上的一磚一石,都是跨越世紀的美麗。她是塘棲古鎮的中心,市鎮都圍著她,如今的她一手牽著古色古香的水北街,一手系著時尚新潮的水南街。“左岸歷史,右岸未來”的格局在廣濟橋畔和諧共生,相得益彰。
  廣濟橋沿岸風情綿延了數百年,走在水北街,仿佛還能看到數次修繕廣濟橋時民眾繁忙的身影;夜晚觀運河,仿佛還能看到當年亮著燈火的游船畫舸與往來繁忙的如織商船。
  廣濟橋見證了塘棲經濟、社會的復興與繁榮,見證了塘棲城市的發展與百姓生活的變遷。讓我們一起傾聽幾位“運河人”的故事,感受塘棲古鎮·廣濟橋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有了廣濟橋才有了塘棲古鎮的繁華
  年近70的蔣豫生,幼年時舉家遷徙江南,在余杭區塘棲鎮長大,一直癡迷於塘棲歷史文化。在這裡安家了40余年的老蔣,也算是地道的老塘棲人了,他雖祖籍揚州,又生於開封,但將塘棲認做是自己的故鄉。如今,定居杭州的他還時常夢回古鎮,漫步於廣濟橋上。
  工作以外,老蔣的愛好便是尋覓塘棲的那段歷史,他先後出版了《塘棲舊事》、《塘棲續事》兩本著作,把濃濃的戀鄉情節留存在文章的每一篇段之中。塘棲古鎮在明末清初,已成為江南水鄉著名的水路碼頭,大運河促進了廣濟橋兩岸聚市為鎮、商旅雲集的發展與繁榮,古鎮與運河相生相伴,是中國大運河遺產的典型代表。
  在老蔣筆下,塘棲最讓他念念不忘的是大運河上的廣濟橋,這座已有數百年歲月的古橋,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橋就像塘棲的魂、古鎮的魂,是我們塘棲人的精神支柱,有了它才有了古鎮的繁華……”對廣濟橋的感情,老蔣溢於言表。
  塘棲古鎮經歷幾百年的風霜雨雪之後,古跡遺址依舊留存不少。除了廣濟橋外,有省內最大石碑之一的乾隆御碑,記載了浙江黎民在大災年月不欠分文的史事;有被康熙帝稱贊好井好水的郭璞井;還有不少散落在古鎮各處靜谧幽深的老宅庭院、綿延婉轉的弄堂小巷;等等。
  老蔣說,他愛古樸的廣濟橋,也愛當年的廊檐、密布的水網、相連的墩漾。昔日的塘棲古鎮,水南諸街上的廊檐連成一片,聞名江南,有“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檐頭”之說。“這樣的風貌是再也找不到了,但經過運河綜保工程的治理後,如今的塘棲別有一番韻味,現在的成果也來之不易。”老蔣和眾多塘棲人共同見證了幾十年來古鎮的變遷,從繁華到清冷,再到如今的不斷興盛,他說這幾年古鎮能夠得到綜合保護修繕,很讓他欣慰。“大運河申遺成功,這是古鎮的榮耀,也是我們塘棲人的驕傲!我們要更好地善待廣濟橋,善待母親河。”
  塘棲深厚的文化積澱賦予舊景說不完的故事,新景點的拔地而起更增添了古鎮嶄新的生命力。運河綜保工程開始建設以來,塘棲古鎮新增了許多文化藝術的殿堂。運河谷倉博物館是下沉式地下建築,這裡展示了古今中外的谷倉;西姚宅故事館內能賞析清代古韻大宅,還有塘棲會館、余杭方志館、會稽金石館等景點都值得一游。

  廣濟橋畔是老字號最好的歸宿
  越過廣濟橋,往北走上20米,便是浙江老字號“百年匯昌”的門店。這家食品店最早創辦於1800年(清嘉慶五年),它所傳承的蜜餞制作技藝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塘棲粽子”被評為“杭州名點名小吃”,這些都是塘棲文化遺存的一部分。
  “百年匯昌是具有20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選擇在塘棲水北街扎根是相得益彰的事,我要把老底子最精髓、最原汁原味的東西一直在運河邊守下去。”百年匯昌如今的當家掌門人虞銘說。在他看來,因為有了廣濟橋,才有了塘棲昔日的繁華,也因為有了廣濟橋,才有了塘棲現在的再次騰飛。
  自開阜以來,塘棲一直是個商業的天堂。15世紀市鎮形成之初,就出現依托運河的商業——糧食與絲綢的交易,商人們在春季經營繭絲,夏季經營瓜果,秋季經營大米,冬季經營魚蝦。這四個行業擴展了古鎮的南岸,並開始跨過廣濟橋向北岸“感染”。糧食業也即米行開啟了古鎮的北岸工業,這裡至今還存有一家水北糧站。
  現在,水北街傳承了塘棲豐厚的歷史人文積澱,並引入像百年匯昌這樣的老字號店鋪,如法根糕點、朱一堂等,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水絲棉、傳統評書、箍桶等商業業態。水北街區於2008年啟動搬遷修繕,2010年國慶正式對外開放。整治後第一批入駐的商鋪有20多家,百年匯昌就是其中之一。虞銘覺得,運河古鎮邊是像他這樣的老字號最好的歸宿,如今生意越做越好,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現在余杭區絕大多數的老字號都在水北街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廣濟橋之南的水南街,有江南阿二、川味觀、肯德基乃至KTV、酒吧等休閒業態進駐,他們依托古鎮的人文景觀,呈現出不同以往的別樣韻味。塘棲古鎮正朝著一個混搭小資情調與古鎮風情的潮流街區邁進,這是“左岸歷史,右岸未來”的完美融合,形成了以廣濟橋為中心的商圈。
  “運河綜保工程在這幾年的改造中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這是在為當地人、為後代人做好事。大運河申遺成功了,我希望塘棲能保存它那份古鎮風貌,與老字號一起流傳下去。”虞銘現在每天都要在廣濟橋上走好幾趟,他笑稱,除了保安,在這裡走的最多的一定是他了。

  讓運河、塘棲的文化和旅游煥發新活力
  下了廣濟橋,來到水南街,向東南走約數十米,穿過古戲台、門洞,在一弄堂處可見一座白牆黛瓦的建築,樸實而風雅,門口立有石碑——“運河遺產塘棲廣濟橋展示廳”。
  這座兩百多平方米的展館不算大,卻內有乾坤,它為運河申遺而建,集中展現了京杭大運河的概況、運河杭州段基本情況,以及廣濟橋的詳細介紹,濃縮了運河、塘棲、廣濟橋的歷史文化精華。它的建成凝聚了眾多人的心血,朱杭旭便是“運河遺產塘棲廣濟橋展示廳”建設者中的一員。
  2010年,剛剛30出頭的朱杭旭,來到塘棲就職於余杭運河綜保公司。“保護運河是件有意義的事兒”,朱杭旭一上班便投入到了運河(余杭段)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中。運河兩岸的駁坎修整改造、河埠頭修補、堤壩構築、保護修繕歷史遺跡、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廣濟橋申遺館新建、綠化景觀提升……
  的確,保護塘棲古鎮對於保護大運河世界級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為此,2008年,以廣濟橋兩岸暨塘棲鎮中心區5.87平方公裡范圍為重點的運河余杭段綜保工程正式啟動,水北、水南、市南、三條半弄等歷史古街區古建築逐漸修繕、恢復……
  依托運河綜保工程,現在的廣濟橋沿岸名勝古跡星羅密布、中西業態林立、游人如織,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據統計,2010年至2012年期間運河·塘棲古鎮吸引游客人數每年以超過10%的比例遞增,2013年全年游客總量達220萬。2014年5月運河·塘棲古鎮景區正式獲批為國家4A級景區。
  “申遺成功既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種鞭策、一種激勵。或許對於運河綜保工程,有人理解亦有人不理解,但是‘還河於民, 建構申遺的樣板段,打造世界級旅游產品’這三大目標不會變,我們將致力於把塘棲古鎮打造成為國家5A級景區、世界級旅游綜合體。”朱杭旭說,“後申遺時代,保護運河,還將繼續,我們和當地群眾一樣會讓運河、塘棲的文化和旅游一直活下去。 ”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