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民俗學家:對七夕牛郎織女文化開發已逾越底線
日期:2016/12/13 23:11:11   編輯:古建築紀錄“什麼叫‘七夕情人節’?說出去都讓人笑話。”9月7日,在第二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上,83歲的民俗學家烏丙安認為當前對七夕節牛郎織女傳說的開發已經逾越了底線。“在使用非遺時,我們要尊重其形式和內涵,禁止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烏丙安記憶中,七夕牛郎織女的傳說是美好的,“小時候覺得七夕很美,這一天外面的喜鵲好像都不見了,它們飛到天河搭橋去了。”但談起“七夕情人節”,烏丙安表示,“情人節和七夕節在中西方都有古老的典故,怎麼‘七夕’就成了情人節的定語了?”
在今年剛過去的七夕節,眾多城市舉辦了接吻大賽,這讓烏丙安困惑不已,而許多網友對於七夕節的誤讀也讓烏丙安老人心有余悸,“牛郎織女傳說中的鵲橋變成了奈何橋,鵲鳥換成了仙鶴,七月初七上弦月改成十五滿月等胡鬧的做法,這已經到了損害非遺的程度。”
“七夕是一個傳遞中國傳統美德的節日,倡導婚姻自主和愛情忠貞。”烏丙安說:“中國現在離婚率那麼高,為什麼我們不能利用這個節日來宣傳夫妻和睦,來修繕家庭關系,搞一些接吻大賽有何意義?”他進一步質疑說,“有些地方就是想把所有節日都做成狂歡節。”
作為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烏丙安始終堅持非遺保護比開發更重要。2009年,他曾“炮轟”趙本山,稱“劉老根大舞台”演的不是傳統二人轉,趙本山有可能被取消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格。本次非博會上,烏丙安依然強調非遺保護的重要性。
在烏丙安看來,這次非博會上最有價值的,是會場內展示傳統技藝的非遺傳承人。“他們才是國家的無價之寶,他們的工藝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必須盡最大努力去保護,而不是擠壓他們靠他們去賺錢,現在還有許多地方傳承人連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
生產性保護是非遺保護動態傳承的重要方式。對此,烏丙安建議,“千萬不要認為生產性保護就是要大力開發,生產的前提是保護,在生產性方式保護中,必須嚴加維護傳承人或傳承單位的知識產權等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維護遺產項目的手工技藝傳承機制不受損害。”
“當下,非遺保護已經進入依法保護和科學保護的時段,非遺保護的成敗也決定於這個階段。”烏丙安說:“只有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遺項目,才能生產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有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任何對非遺項目的曲解、損害、粗制濫造、胡編亂改等做法,既達不到保護遺產的目標,更難以創造出文化產業的精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