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響保定歷史文化名城名片——直隸總督署
日期:2016/12/14 9:34:57   編輯:古建築紀錄燕趙都市報駐保定記者寇國瑩實習記者張衛軍文/圖
在剛剛閉幕的保定市“兩會”上,不少代表提出,應加強保定文化名城建設,提升城市文化實力。2011年8月,保定市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原點”標志在直隸總督署門前正式落成。“城市原點”對增加城市文化旅游景點,進一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城市原點”的確立展現了古城保定的文化特點和歷史脈絡。
坐標
直隸總督署前
“城市原點”不僅是一座城市的地理坐標中心點,也是反映一個城市地域特點和文化脈絡的標志性景觀。保定“城市原點”標志設置在直隸總督署正南大旗桿中間位置,由銅質標志和花崗巖基座組成。“原點”銅質標志外圓內方,方形勾勒出“靴形”城池形狀,突出了保定古城的特色;篆書“保”字為中心明確歸屬,並借助城樓、城門標示方位、镌刻方向。
2月20日上午,記者來到保定市“城市原點”所在地。直隸總督署一位劉姓工作人員稱,“原點”外圍圓環上刻畫了24格放射狀的刻度,代表一天24小時、一年24節氣,寓意了保定人民開創未來、只爭朝夕的精神。保定市的“城市原點”標志與我省其他城市的“原點”標志有所不同。“我省其他城市的‘原點’多建於公園、廣場內部,保定‘原點’是建在道路中間,所以平常很少有人注意。”他說。
溯源
“衙署文化”古城根基
保定市著名文物保護管理專家衡志義認為,裕華路的前身是督署大街官衙進駐地,以“城市原點”為中心,彰顯出的衙署文化等均是保定特有的文化強項。
2009年5月,衡志義寫了一篇《一段苦澀的回憶,給今人提示了什麼?》的文章,文中記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保定城區的面貌。那時,保定的古城牆基本保持原樣,四門四甕,四城樓四角樓。衡志義說,在游逛大街時能看到多處文物遺址,如清代直隸布政使衙署、參將署、賢良祠、藩庫廳、保定府清軍同知署等,處處彰顯著歷史古韻。
不知何時起,直隸總督署有了“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的說法。衡志義在博客中說,直隸總督署曾主控直隸(特指今河北省)軍政大權,也遙控著清政府的內政、經濟、軍事等,由其衍生出來的次文化也大有文章可做。近年來,保定會館發起的直隸菜研究,打造出了冀系菜譜,便進入了中國九大菜系行列。“衙署文化”不僅是遺址、遺物的展示,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也很有開發價值。衡志義認為,“衙署文化”中包括官場貪黩、廉吏品德、師爺職責與操守、官箴與官府楹聯文化等多項內涵。這些歷史文化內涵,比單純的遺址、遺物更能吸引游客,同時也能為現代社會發展提供借鑒。
對接
與現代城市的文化對接
保定老城以明清文化最為著名,尤其是裕華路,集中了市區90%以上的文物古跡,是保定文化的集中體現。2009年以來,保定市啟動了歷史文化街區整治工程。以直隸總督署東側的保定商場為例,在2009年的商鋪仿古改造工程中,它的裝修設計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商場負責人李經理介紹,商場外牆為灰色仿古面磚,正面以浮雕形式展示著6位文化名人,篆體大大標出的“馬號”二字,正好迎合了老字號的傳統。“商店的仿古改造不僅大氣,而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裕華路仿古改造辦公室副主任楊洪欣說。為做好裕華路的仿古改造,保定古城文化專家李松欣、美學專家謝美生等都曾被聘請為顧問。
未來
“老保定”建言文化傳承
2009年夏天,本報曾邀請多位“老保定”、老專家為古城文物、文化把脈。在衡志義眼裡,保定市應發揮“城文”優勢,大力開發特色文化旅游。保定的“衙署文化”在全國都是獨有的,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保定市在“衙署文化”開發方面具有先天優勢。保定市老城內除了直隸總督署外,還有布政使、按察使兩座省府衙門遺址,此外,還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河道署衙門。
衡志義認為,目前黑龍江省的濱江道署、遼寧省的東邊兵備道署、吉林省的西南路道署、四川省的川北道署等都在計劃復原中。保定市如將直隸總督署和清河道署衙門兩座衙署同時開放,並進一步將衙署文化系統地展示給觀眾,將會給保定市帶來經濟和文化的雙豐收。
衡志義建議,淮軍公所和光園應早日開發投入使用,這樣在古城內便有七八處歷史文化景區供游人參觀,既豐富了保定古跡游的內容,對保定旅游事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月21日下午,“老保定”李松欣老人也表達了對古城文化的濃厚感情,保定市的很多歷史文化內涵有待開發。他說,上世紀80年代,吳良镛院士在推選保定為歷史文化名城時,就曾說保定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