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食吧取代非遺窗口 惠山古鎮大師工作室何處
日期:2016/12/13 22:25:24   編輯:古建築紀錄橫街上,原本的“趙紅育錫繡工作室”被一家現代休閒食吧所取代;曾經有著“泥人一條街”美譽的直街,根本看不到惠山泥人的身影。
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總感覺古鎮不是那個味:形似了,神卻遠了,在酒吧、茶吧中,難覓昔日的市井煙火氣;而我市一些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卻感到十分擔憂:日盼夜盼的古鎮修好了,反而沒了大師工作室的立足地。“現在還不如在惠山泥人廠的時候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師告訴記者,那時,原廠長沈大授憑著對非遺傳承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將泥人大師喻湘蓮、王南仙、王木東、柳成蔭,錫繡大師趙紅育、竹刻大師喬錦洪等聚在一起,在泥人廠二樓建起了大師工作室。原本想,在泥人廠原址上改建的中國泥人博物館落成使用後,大師工作室的環境會更好,沒想到,現在卻連個蹲身處也沒了。“照此下去,大師們散了,無錫非遺的這點人氣就散了。”這位大師很擔心。
沈大授印證了這位大師的顧慮。早在中國泥人博物館陳展的原定方案中,泥博館將專門辟出一塊區域設立大師工作室。在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與直接關心下,另將王恩绶祠堂辟為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在泥博館建設期間,大師們暫時“蝸居”在寶善橋堍的一處建築內。過渡期中,趙紅育等大師臨窗繡著繡著,就要朝泥博館工地看上一眼,感覺希望就在那裡。2011年“十一”前夕,中國泥人博物館開館迎賓,記者也曾在現場看到掛著各位大師名字的工作室。如今,大師們仍沒有進駐掛著自己名字的工作室。而隨著古鎮招商工作的不斷推進,大師們目前所處的場所,臨街房屋也要對外招租了。沈大授為此心急如焚:“多位大師聚在這裡,原本就是權宜之計,現在還要縮小面積,大師們將在何處安身呢?”
無獨有偶。古鎮上原本的地方特色美食,除惠山油酥堅守在直街上外,小本經營的地方特色美食根本無力支撐目前的運營成本,逐次退出了古鎮。雖然也引進了諸如“先鋒書店”等高品質的文化店鋪,但咖啡吧、茶吧、酒吧和時尚小店面,讓來到古鎮的人們,總有錯入成都寬窄巷或是北京菊兒胡同的感覺。原來的泥人、錫繡等展示點,現已無處可覓。
“古鎮修復,原真性是一個重要前提,這不僅指建築形態,也指人文內涵。”文保業內人士指出,在歷史街區的保護修復過程中,必須時刻懷著對歷史的敬畏之情。將優質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資源的過程中,必須堅守街區的文化特質、深化街區的文化內涵。與南長街“以商立街”的文化屬性不同,古鎮以祠堂文化為特色,衍生出泥人等相關文化,當初將大師工作室設於古鎮,也是出於“歷史街區搭建非遺保護新平台,非遺豐富街區文化內涵”的綜合考慮。
對此,古鎮辦的解釋是:泥博館大師工作室目前是每人一間隔開的,但大師們希望能聚在一起創作,所以遲遲沒有進駐。目前,古鎮辦正在重新設計工作室布局方案,待方案完善後,大師們就將在泥博館擁有新的工作室。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