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30年代,日本人曾斷言,中國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構建築,要看唐制木構建築,人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但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卻始終相信國內肯定還有唐代的木構建築。
一個偶然的機緣,在敦煌117號洞窟中,梁思成發現有一張唐代壁畫“五台山圖”,上面繪制了佛教聖地五台山的全景,並指出了每座寺廟的名字。其中有一座叫“大佛光寺”的建築,讓他看到了發現唐代建築的希望。按圖索骥,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騎著毛驢跋山涉水,開啟了尋覓唐代木構古建的旅程,佛光寺也從此成為第一座被發現的唐代木構建築“活化石”。
從唐至今,歷經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內,如今中國僅存4座唐代木構建築,悉數皆在山西省境內。為了尋訪這些洞悉千年風雲變幻的建築奇跡,魅力山西“盛唐古建”探秘之旅近日啟程,本報記者遠赴三晉大地,展開了一場盛唐古建的“發現”之旅……
佛光寺:佛座後藏神秘壁畫
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部距台懷鎮約48公裡的豆村鎮,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據山西省古建築研究所專家鄭慶春介紹,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我國早期木結構建築的典范之作。敦煌五代壁畫《五台山圖》中就繪有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圖像。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據唐代《古清涼寺》記載,佛光寺創建於471年~499年間,即北魏孝文帝時期。隋唐時期,佛光寺已經聲名遠播,中唐以後,寺內曾建有三層九間高達72米的彌勒大殿,更可謂盛極一時。據鄭慶春介紹,《宋高僧傳》中記載,唐元和十五年(793)“河東節度使裴度奏五台山佛光寺慶雲現文殊大士乘獅子於空中,從者萬眾。上遣使供萬菩薩,是日復有慶雲現於寺中。”佛光寺距長安路途遙遠,寺中的“祥瑞”竟能遠達長安,傳到宮廷中去,可見寺院在當時的影響。
一直到了唐代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大滅佛的時候,偌大的佛光寺才土崩瓦解,僧人也作鳥獸散,幸存下來的只有殘垣斷壁。後來,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間,佛教再一次進入興盛時期,才在一個名叫願誠的法師主持下在原址予以重建。其中,山腰上的東大殿至今保持了唐代重建時的風貌,是不可多得的唐代瑰寶。1961年,國務院將佛光寺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大殿外在形象集中體現了唐代木構建築清爽簡單、祥和浩蕩的氣魄。北側的文殊殿是座著名的金代建築,單檐歇山頂。“建造用減柱法,這種不規則的用柱法,元明以後已不多見,就是在宋金建築中也很特殊。這樣的結構形式是我國現存木結構建築中的孤例,也是我國古代科技進步的實物例證。”此外,文殊殿的殿梁架使用了粗長的木材,兩架之間用斜木相撐,構成類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減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內空間,足以見當時的妙手神功。
深處殿內,讓記者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殿宇中那些栩栩如生、色彩艷麗如新的塑像,鮮活靈動,似乎會隨風舞動。
更有趣的是,在東大殿佛座背後的一個壁面上還“藏”有一幅極其生動的壁畫,是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1964年考察時偶然發現的。畫面高35 厘米,寬100厘米,兩側被後人用土坯牆封護,光線幽暗,所以發現時這幅畫色澤如新,保持著唐代的原貌。畫上畫有天王、天女、鬼怪、妖猴、神龍等,人們俗稱《鎮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