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古鎮》的清亮與沉重
日期:2016/12/13 22:25:27   編輯:古建築紀錄中國紀錄片界有一個“渝派”,相對於“京派”、“海派”來說,“渝派”紀錄片更加關注小人物的命運,以清亮、溫潤、寧靜的藝術風格拍出了小人物的情感之重,令人刮目相看。重慶紀錄片人抱著雄心壯志,在紀錄片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渝派”紀錄片代表作有王慶的《三個月亮》、《巴渝古鎮》,徐蓓的《細細的小雨》,汪東的《陳小梅進城》,段小東的《江上風清》,王影的《巴人之謎》,曾雷的《旅館》等等,在國內外多次獲獎。
“渝派”紀錄片有眾多優秀作品,14集大型人文紀錄片《巴渝古鎮》,其獨特的人文精神與精良的制作成了紀錄片的一個標桿。它包括《最後的龔灘》、《大河之神》、《白沙黑石》、《鬧熱瓷器口》、《空城大昌》、《小城風清》、《牽渡》、《鹽蕩》、《深山望遠》、《天地經緯》、《陶土無聲》等系列,以濃厚的人文情懷把重慶境內著名古鎮的歷史與個體小人物的命運呈現得淋漓盡致,過目難忘,達到了人文紀錄片的新高度。
第一集《深山望遠》中,徐朝清、劉國江兩個老人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遠離社會躲進深山老林,以刀耕火種捍衛自己的選擇;《大河之神》拍的是李世才從戰天斗地修水渠到擔任義務管水員的人生,一段關於人、水、河神的故事交織在一起;《牽渡》拍的是老人、渡船的姑娘,與老人相依為命的狗,與《邊城》中的外公、翠翠、黃狗形成歷史的對話。每一個古鎮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每一個人物的悲歡離合都無不打動人心。片頭字幕如此表述:記憶殘痕、天人離合、悲喜蒼生。這就是遠離城市的當下中國古鎮,這就是我們生活在現代文明中所陌生的另一種人生。
《巴渝古鎮》14集看下來,讓我重新思考中國人的精神狀態,並反省現代化的問題與意義。令人傷感的是集導演與攝像於一身的王慶先生在2008年去世了,中國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鬼才紀錄片導演。如果他還活著,他一定能為中國紀錄片做出更大的貢獻。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未,王慶先生就拍出了《重慶人》,後來他還拍出了《川東風情》、《德格印經院》、《三個月亮》等優秀的紀錄片。直到《巴渝古鎮》,王慶先生的紀錄片藝術價值與人文追求達到了巅峰。據《巴渝古鎮》的撰稿與策劃人牟群先生回憶:王慶拍片,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耐性,一個場景反復拍攝,直到他認為效果滿意,直到周邊人都受不了。他總是親自抗著幾十斤重的攝像機,牟群曾勸他找個助手,由他指導,他說那拍出的東西就不是自己的了。在大昌古鎮拍溫家大院,王慶把攝影機架起,守株待兔,架了兩天以後,那家人習慣了,也不防備了,婆婆對著鏡頭念叨媳婦,媳婦躲在暗處聽見,走上鏡頭前來給婆婆辯理,這些都被王慶捕捉下來,什麼是不真實,那是你靠得不近。什麼是真實,那是鏡頭拍進人心裡。拍攝《深山望遠》時,王慶帶著攝制組住在大山深處老夫婦家中,方圓幾十裡就這一戶人家,沒有電燈,電池沒電了,要往返八十裡山路到鎮上充電,王慶一住就是幾天,春夏秋冬都去住,晚上守著油燈跟老夫婦聊家常,所以,《深山望遠》拍出了一個既超真實又超級真實的人間故事。
王慶拍片會抓住人的靈魂和性情,音容笑貌,悲喜情愁,一招一式,一言一語,血肉生命畢現,王慶用鏡頭說故事,娓娓道來,沉厚蒼涼,撥動人心,鏡頭中包含著人的命運沉浮和生存焦慮,王慶拍景,山高水長,日月同光,春雨冬雪,草木驚心,一枝一葉,總關鄉情,王慶的風格舒緩從容,恰如巴山的沉厚,歲月的悠長,生命的恆流。重慶3月1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