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那些年 什剎海周邊胡同往事

那些年 什剎海周邊胡同往事

日期:2016/12/14 0:05:08      編輯:古建築紀錄

    什剎海,老北京風土人情的濃縮地,一花一草、一磚一瓦,抑或一貓一狗,都盡顯北京風情。每每漫步在什剎海,看到那些金發碧眼的外國友人,不得不感歎,什剎海,不僅是國人到北京必逛的一個目的地,也已經成為外國友人心目中的北京的一個旅游名片。

    什剎海的魅力,在於什剎海酒吧街上喧囂和安靜的碰撞,更在於在什剎海的周邊那些縱橫交錯的胡同裡,歷史與現實的碰撞。

    鴉兒胡同:曾是正黃旗地界

 那些年 什剎海周邊胡同往事

    鴉兒胡同,元代因位於什剎海河沿兒故稱沿兒胡同,清代取諧音改稱鴨兒胡同,為八旗正黃旗地界。1949年以後改稱鴉兒胡同。

    6號院,依稀可見的老門牌蝸蝸居是作家蕭軍取的名號。從1951年起直到去世,蕭軍在這座西式小樓裡住了37年。而今,蝸蝸居人去樓空,樓下是雜草亂瓦。胡同中段是明代古寺廣化寺,寺內梵音悅耳,香火旺盛。這裡經常組織佛教活動,每逢初一、十五,更是香客如雲。

    白米斜街:形狀奇特的胡同

 那些年 什剎海周邊胡同往事

    白米斜街自東北至西南,略呈“S”形。據《燕都叢考》記載,胡同早年有座“白米寺”,白米斜街因此得名。

    白米斜街11號院是清末重臣張之洞住宅,7號院曾是張府的花園,兩院內部相通,幾乎占據半條胡同。如今,11號院是老石油部宿捨,院內仍有朱漆大門、青磚月洞門、廳堂、古樹等遺存。7號院內,昔日的假山、涼亭、花木早已不存,成了大雜院。與末代皇帝溥儀離婚的文繡,再婚後曾在23號院租房居住,至今仍有一些老鄰居記得她的樣子。

    大金絲胡同:織染所不見影

 那些年 什剎海周邊胡同往事

    大金絲胡同北,有小金絲胡同,明代大、小金絲胡同設有織染所,供應宮廷用的色絹。到了清代,改稱金銀色絛胡同。“絛”是過去用來裝飾衣物的花邊,無論平民小戶還是大富人家,女人們都離不開它。1965年改成現在的名字。

    胡同1號原為“冰窖岳家”,舊時冬季在什剎海取冰窖藏,夏季供皇宮使用,這家主人就是“供應商”之一,現在這裡是家叫“無名”的雲南餐廳。12號院和甲33號院都是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民居,也是市旅游委授牌的“北京人家”,接待胡同游參觀和住宿。
    三不老胡同:鄭和留下的遺跡

 那些年 什剎海周邊胡同往事(2)

    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的府第就在三不老胡同,因民間對鄭和尊稱“三保老爹”,於是有了“三保老爹”這個胡同名字,清代根據諧音傳為“三不老胡同”。

    據傳三不老胡同6號院為鄭和故居,其格局猶存,木制大門非常厚重,兩側殘損的門墩昭示著滄桑。胡同東段路北有一處紅磚樓群,這裡一度文人荟萃,徐盈、子岡、黃宗英等人都先後在此居住。相聲大師侯寶林幼年時也曾居住此胡同附近。有這麼多文化名人當街坊,頻頻出現在詩歌和回憶文字裡的三不老胡同,也沾染了文藝氣息。

    棉花胡同:演繹浪漫“知音”

 那些年 什剎海周邊胡同往事(2)

    明末著名女將軍秦良玉率兵北上勤王,棉花胡同就是她駐兵的地方。國庫空虛,秦良玉和她的軍隊為籌集軍饷,徹夜不息紡織棉布。棉花胡同的名字,寄托著人們對這位巾帼英豪的懷念。

    現為中國氣象局宿捨的棉花胡同66號院,曾是蔡锷舊居。這個四合院中,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縱橫捭阖。據記載,小鳳仙經常出入這所宅院,為蔡锷“金屋藏嬌”迷惑袁世凱“造勢”。知情人回憶,小鳳仙後來雖嫁他人,但每談到英年早逝的蔡锷便泣不成聲,可見真摯感情並不因歲月的流逝而銷蝕。

    花枝胡同:勾起紅樓舊夢

 那些年 什剎海周邊胡同往事(2)

    花枝胡同位於恭王府西側,在《紅樓夢》中有條賈琏偷娶尤二姐後金屋藏嬌的“小花枝巷”。很多人考證認為恭王府就是“大觀園”的原型,從而也把花枝胡同和《紅樓夢》聯系到了一起。

    花枝胡同勾起紅樓舊夢,那麼尤二姐是否真的暫住過這裡呢?《紅樓夢》第64回寫道:“不過幾日,早將諸事辦妥,已於寧榮街後二裡遠近小花枝巷內買定一所房子,共二十余間。”紅學家周汝昌認為,《紅樓夢》中的小花枝巷指的就是花枝胡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