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麟州慈禅寺石窟造像
日期:2016/12/14 17:32:30   編輯:古建築紀錄 唐代麟州慈禅寺石窟造像位於我省寶雞市麟游縣縣城以東4公裡處的漆水河北岸(距西安市160公裡),與聞名遐迩的唐九成宮遺址淵源彌厚。
唐慈禅寺北窟坐佛
唐貞觀五年(631年)天下大定,太宗李世民下诏修葺已頹敗的隋仁壽宮,並更名為九成宮,作為唐王室的避暑行宮。貞觀六年(632年)的一天,李世民在九成宮西城之陰信步,視崖土有潤漬,以杖搗之水遂出,於是開掘成泉,但見泉湧不絕,水質清冽,味甘如醴,殊為祥瑞,李世民即诏命銘碑勒石,以志其事,始有文、書雙絕的千古名碑——《九成宮醴泉銘碑》(魏征撰文、歐陽詢書丹)遺存於世。盡管巍峨壯麗的九成宮現已無法確識其詳,然而,作為中華書法藝術名碑之一的麟游《九成宮醴泉銘碑》碑、亭依然清朗整肅,觀賞、研究者絡繹不絕。但對於近在咫尺、與《九成宮醴泉銘碑》可視為雙子星座、其文化藝術價值極高的唐麟州慈禅寺石窟造像,人們卻知之甚少。明珠處暗,實為一樁憾事。今天,筆者特撰寫此文,介紹唐麟州慈禅寺的由來及其現存石窟造像的價值和特點,以期為研究西安及其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喚醒一個“新”的亮點。
唐永徽年間(650-655年),為滿足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麟州萬年宮(永徽二年高宗李治更名九成宮為萬年宮)避暑幸游期間禮佛的需要,禁軍右領軍郎將薛仁貴奉旨在萬年宮,就近監修皇家佛寺。建成初,取“皈依我佛,惡心漸滅,濨生善念”之意,定名濨善寺。濨善寺由富麗宏偉的樓閣廳堂和依山開鑿的石窟造像兩部分組成。據史載:該寺建成後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從永徽五年(654年)到儀鳳三年(676年)前後八次到此進香禮佛。由於皇家垂愛,濨善寺一時名聲遠播,高僧聚集、香火熾盛。此景象持續到180余年後的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發生了轉變。是年,麟州遭遇歷史罕見之特大暴雨,山洪陡發,沖毀濨善寺樓閣廳堂及九成宮正殿。而濨善寺石窟因地勢較高,石窟及其中造像得以保全。時至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佛難之後,佛教衰落,但我國僧人所創禅宗,卻異軍凸起,於唐末弘揚光大,濨善寺遂易名慈禅寺,並於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佛誕之日,在石窟處舉行法會,此後遂演變為民間傳統,該法會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
雖歷經千余年風雨滄桑,慈禅寺大小17處石窟及其造像保存基本完好,清晰地向人們傳達著唐代造佛藝術,及其將神秘感法相莊嚴與人情味世俗化完美結合的鮮明審美風格及其氣韻。
大窟第一窟窟高7.2米,寬深5.4米,內雕鑿坐佛三尊。中間一佛結跏趺坐於方形須彌座上,座高1.6米,座底承托成階梯型,束腰中開有壺門。佛像身高3.7米,頭飾螺髻,面部豐滿、額方平正、雙目啟睜、眼相分明、耳輪闊大、嘴角微微下撇,身披垂領袈裟,腰身挺直,坦左胸,左手撫膝,右手掌心向外上舉;右坐佛像通高5.5米,頭戴寶冠,面相酷肖女容,眉修長、眼角銳細、嘴唇鼻梁稜角分明,面頰豐腴飽滿,下颏微翹,著圓領袈裟,雙手交叉平置懷中;左坐佛像通高5.4米,面部表情恬靜安詳,雙目緊閉,手勢與右佛像相同。此窟三尊坐佛造型高大,初望,令人陡生畏懼,但細觀之,豐潤的面目上卻流露著絲絲淺笑,寓莊嚴於慈祥,使人感到佛教嚴慈博愛之思想主張蘊於其中。而侍立於第二窟大佛兩側的二赤足菩薩則別俱情致,頗有現代感,似著半裸之輕紗,站姿富於動感,猶如宮娥彩女玉樹臨風。
17處石窟的石崖面之上及其夾縫溝渠之間草木葳蕤,有的佛窟甚至被樹木遮掩得嚴嚴實實,恰似濃綠的垂簾。此簾及窟型之影映於河水之中,藍天白雲浮動之日,便會出現極具盛名的“漆流禅影”的美妙景象。
上世紀八十代著名美學家、藝術評論家王朝聞先生考察慈禅寺石窟後感慨地表示:“慈禅寺石窟很精美,很耐看。”這些年,國內一些大學在講授佛教史時,亦將慈禅寺石窟造像列為講授的內容,有的學者出國講學時,也將慈禅寺石窟造像作為我國古代有代表性的石雕作品向國外學界介紹。
依筆者所見,慈禅寺石窟造像上追敦煌,下攜洛陽龍門造像之神韻風范,其造型之准確,工藝之精湛,線條之流暢洗練,不僅是唐代雕刻藝術上的顛峰之作之一,系我國歷史上石窟文化的瑰寶,而且,其神人結合的藝術構思,亦是研究佛教中國化的典型材料,反映了中華民族善於對外來文化吸收、改造,使其適應我們民族心理結構的特征。
現存唐麟州慈禅寺石窟造像群,實屬西安周邊地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相關部門應該采取措施,改變目前此寺窟“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狀況,使其在我省文物、藝術、旅游諸版塊上也能夠像九成宮遺跡一樣“閃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