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永登魯土司屬寺
日期:2016/12/14 17:30:48   編輯:古建築紀錄妙因寺多吉羌殿外牆精美磚雕
魯土司衙門牌樓
感恩寺雕塑
妙因寺多吉羌殿
流連在魯土司寺院,滄桑之外,更多的是感動。感動的是創造如此精美、博大文化遺產的先人的執著與虔誠。
雷壇:研究道教藝術的寶庫
連城地區有著濃厚的宗教文化氛圍,不僅藏傳佛教十分興盛,道教中的雷神尊神也受到魯土司及廣大群眾的信仰供奉。雷壇是為祭祀道教龍門派雷部尊神而建。甘青地區與雷神的淵源由來已久。雷神在當時被奉為最受推崇的尊神之一,名山之上多建有雷神廟。根據諸多文獻的記載,藏族、蒙古族等許多民族的原始信仰中都包括雷神的信仰。所以,理清雷神信仰在甘青地區的發展情況,連城雷壇是必不可少的珍貴遺存。
考察組專家指出,原有山門與院內的花園組合恰似一個“雷”字,構思非常巧妙,現僅存過殿和正殿。正殿脊枋存有題記:“大明嘉靖三十四年歲次乙卯正月上元吉旦建立”,結合東西壁的題記與相關文獻可知正殿為六世土司魯經及其子魯東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所建,是我國西北地區修建年代較早的道教遺存之一。
雷壇正殿為單檐歇山頂,布瓦屋面,前檐辟門四扇,後檐及左右山三面砌牆。前檐是單開間,後檐則以中柱分為兩間。雷壇的結角方式、斗拱與椽花也非常特別,這對研究明清甘青地區建築體系發展和工藝特色都提供了寶貴的實例。雷壇正殿室內完整保存的梁枋、斗拱等處的彩畫,為明清建築彩畫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雷壇正殿內檐的彩畫原作簡潔明快,線條流暢,色調對比明快。殿內原有的36尊雷部尊神塑像均於1958年破除迷信時被毀,現門楣上部僅存7尊小彩塑。彩塑均為立像,腳踏祥雲,衣帶飄舉,面容靜穆,神態自然,堪稱我國西北地區幸存無幾的明代道教彩塑精品。
殿內東西兩壁的南部均繪有雷部的四大元帥:畢元帥、苟元帥、龐元帥和劉元帥。壁畫對人物的刻畫精細入微,生動傳神。采用瀝粉堆金的做法,線條流暢,色彩鮮艷明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極具視覺沖擊力。
東西兩壁均有落款,東壁有:“大明龍飛嘉靖三十四年歲次乙卯正月二十二日起首,八月十五日完畢,吉祥如意”,西壁為:“欽差前軍都督府同知魯經,男魯東修繕”,為東西壁壁畫的年代斷定提供了證據。確切的紀年為同時期其他寺院壁畫的年代斷定與風格分析提供了重要的評判標准和標尺。
連城雷壇,既是研究魯土司宗教思想的重要遺存資料,也是研究西北地區建築壁畫藝術風格的珍貴實物,為西北地區早期道觀中雕塑和壁畫藝術的佼佼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是道教藝術研究中難得的作品。
顯教寺:構築藏傳佛教藝術世界
顯教寺位於魯土司衙門東南,與其各街相望。該寺建於明永樂九年(1411),是連城地區最早的寺院,素有“先有顯教寺,後有連城城”之稱。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憲宗賜寺名“顯教寺”。明代《孝宗實錄》卷一○六和一○七中也有該寺番僧遠丹堅於弘治十三年(1500)三月丁卯入京朝貢,並於弘治十四年(1501)八月戊辰請襲國師之職的記載,明制國師可直接貢物京師,可見顯教寺在15、16世紀已成為地位較為顯赫的藏傳佛教寺院。
建於永樂九年(1411年)的大雄寶殿是顯教寺現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建築,有著近六百年的歷史,也是連城最早的一處建築。大雄寶殿,建築面積158平方米。為歇山頂建築,下施雙昂斗拱,整體穩重而不失輕盈,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其花格門上的“大香瓣”木雕仍為原跡。大殿保存有大量的明清建築彩畫,其中天頂平綦彩畫96幅,拱眼壁畫94鋪,主要集中在諸佛菩薩、護法和曼陀羅等題材,繪制工細,設色艷麗,線條流暢生動,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水平,無論在佛教領域還是在美術史領域都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
顯教寺藏傳佛教藝術遺存體現在:建築——體現典型的明代風格;平綦天頂彩繪和拱眼壁畫——構築藏傳佛教神系世界;唐卡——研究河湟地區藏傳佛教信仰及其藝術流傳的珍貴圖像資料。
但這裡最珍貴的是屋頂上的大量曼陀羅壇城。所謂“曼陀羅”是梵語Mandala的漢語音譯,有輪圓具足、聚集、壇城、道場之意,是描繪佛、菩薩及其莊嚴淨土的組合圖畫。即築方圓之土壇,安置諸尊於此祭供。這些曼陀羅壇城數量繁多,形制各異,分別代表了自明以降該地區藏傳佛教不同教派、不同時期的宗教信仰和藝術風格。許多曼陀羅壇城的類型還是首次發現,極具研究價值。
“每一個壇城可能演繹一段故事,一個大殿內的壇城結合在一起,就是一部歷史史詩。”謝繼勝教授說,在妙因寺多吉羌殿、萬歲殿,顯教寺大雄寶殿、感恩寺大雄寶殿等各處佛殿的天花板上繪制的大量曼陀羅壇城,是這次考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壇城總計357幅,其中妙因寺多吉羌殿196幅,萬歲殿63幅,顯教寺大雄寶殿13幅,感恩寺大雄寶殿85幅。這些壇城形制各異,各具特色,很少有相同的,可以說分別代表了藏傳佛教不同教派、不同時期的宗教信仰和藝術風格,許多壇城的類型還是首次發現,尚需要通過圖像學的手段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如果將來能取得突破,將極大地促進對該地區乃至整個河湟地區藏傳佛教藝術的研究。
印證漢藏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體內,藏傳佛教和漢地文化是兩朵嬌艷的奇葩,事實上這兩朵奇葩之間,自古以來就沒有停止過交流和融合。魯土司屬寺保存下來的明清時期的壁畫、雕塑等文化遺產,具有濃厚的漢藏文化交流融合的風格,它們既是研究明清美術史、明清宗教史絕好的第一手材料,也是明清時期漢藏文化交流的直接證明。
妙因寺萬歲殿回廊北壁偏西的“藥師琉璃光淨土變”壁畫,整體布局、畫面內容都是漢地風格,但局部也融入了藏地的風格,比如,在畫面的左側中部有一個薩迦派上師像。專家考證後認為,妙因寺萬歲殿回廊壁畫、天頂曼陀羅以及十鋪五部佛壁畫,可謂是漢藏文化結合的明珠。妙因寺多吉羌殿從外表看完全是漢式風格的建築,但其內部的四天王壁畫、天頂曼陀羅、眼壁畫、雕塑影塑以及外牆的磚雕,仿佛是一座明清藏傳佛教圖像博物館。而塔爾殿的陳設、雕塑、繪畫則印證了清代中後期藏傳佛教長壽世俗信仰在河西內蒙地區流行的事實。
1984年在顯教寺大雄寶殿天頂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明清唐卡,數量共計99幅,在題材上較為廣泛,諸佛菩薩、護法、曼陀羅、上師、羅漢等均有所涉獵,在藝術形式上也具有了較高的水准,強烈地體現了漢藏藝術的相互交融,不僅為研究明清時期河湟地區藏傳佛教藝術的流傳,而且也為研究該地區藏傳佛教信仰提供了寶貴的圖像資料。同樣,感恩寺大雄寶殿的建築風格是完全漢式(其實整個寺廟的布局也是漢式的),但殿內的布局卻是藏式的,在這裡我們見到了轉經的回廊,有酥油燈、哈達,還有藏式的懸雕、菩薩等。
在永登縣連城一帶,當地漢族群眾在宗教活動、生活風俗上都深受藏傳佛教的影響。在各寺廟的法式活動中,這裡的漢藏群眾身負大藏經在寺廟內轉經;在飲食習俗上,酥油茶、糌粑等都是當地漢族群眾普遍接受的食品;我們在各寺廟參觀時,發現這裡的喇嘛大多數是漢族,只在妙因寺見到了兩名藏族喇嘛,而他們也是兩年前才來到永登的。所有這些,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都還能親眼見到。
推薦閱讀:
莊浪雲崖寺峭壁上的悠悠古剎
溫莎城堡 英國皇家的傳世之美
塔山——煙台的父親山
南京夫子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