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游子傷漂泊。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閒情托。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歌曲《憶兒時》,1921年李叔同作於上海
新報訊【記者 邢珊 李冰 通訊員 劉小兵 勇則】 昨天,李叔同——弘一法師故居修復工程在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路交口西側正式開工。
李叔同——弘一法師故居修復工程,按照“前門朝東,後門朝海河,故居坐北朝南”的原則設計,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由故居和附設花園兩部分組成。其中,故居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建築面積872平方米,將保持原故居的建築規模和建築風格。附設花園占地面積2600余平方米,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負責設計,花園內將建弘一法師紀念亭和李叔同——弘一法師雕像等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故居修復工程完工後,將在故居內建“李叔同——弘一法師故居紀念館”,並向社會免費開放。
目前,市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籌劃開展與李叔同——弘一法師生平有關的歷史文物和紀念物的收集、整理工作,並積極研究籌備相關紀念活動,將在故居修復竣工開放之際,為市民提供一份豐厚的文化大餐。
孫女李麗娟:弘祖人生起點糧店後街62號
據李叔同的孫女李麗娟女士介紹,當年的糧店後街就是李叔同——弘一法師青少年時期成長的地方。曾經住過的有兩處,一處是糧店後街東側的陸家豎胡同2號,那裡是他的出生地;另一處既是故居原址,糧店後街山西會館斜對面一處占地1400平方米的宏大宅院,即後來的糧店後街62號。
“當年這個院落有一座規模不甚大的門樓,門樓內正面有四扇平門,對著院內北房(正房),平常不敞開,像一座‘影壁’,出入則走門樓東側,院內是青方磚鋪地。”李麗娟女士的父親、李叔同的次子曾經在這裡生活至30多歲。李麗娟女士雖然沒有在這裡居住,但是她特意對故居進行過多次資料整理和記錄。
李麗娟對記者回憶說:“前院為三合院,有北、東、西房各三間,北房後邊是一個小後院,只有三間灰土房,東、西各有一小廈子,前院牆下磨石抱角,房上有1米左右高的女兒牆,院內有一棵大樹,老宅的不遠處就是原北運河的河身(1918年河身裁彎取直後改為東河沿大街),順河往東是金鐘河,沿河是一片樹林。”
“糧店後街62號是弘祖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在此奠定夯實的文學、藝術基礎,結交了名師益友,是弘祖人生風帆的起點,藝術事業生涯的基石。”弘一法師的孫女李麗娟女士說。
文化部門:老青磚青瓦修舊如舊
“很多人都知道,李叔同一生都很簡樸,可是很少有人了解,李叔同對自己居住地的周圍環境是非常挑剔的。”天津市文化局開發辦公室的李振綸說,為了保證原故居的風格,施工單位將從原故居拆下的幾千塊100多年歷史的青磚、青瓦完好保存,並計劃用在新故居的修建當中。由於周邊建築均為高層建築,設計者特意將整體故居拔高2米,還要加上1米多高的圍牆。
記者在施工處見到工程設計的平面簡易圖紙,上面顯示未來修復後的李叔同故居,將由東面的一條6米寬的小路進入前門,先映入游客眼簾的是面積達2600平方米江南風格秀美花園,隨後游客繼續往深處走,進入故居內“田”字形建築,而後由海河東路一側的後門出來。
本組攝影 新報記者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