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岳廟位於中岳嵩山太室山東麓的黃蓋峰下,距登封市區一公裡,是中岳嵩山的主廟與象征,是中原地區最大的一處廟宇,是中華五岳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築。北魏名道寇謙之曾在嵩山中岳廟修行多年,改革五斗米教,使天師道由民間道教走向官方教。

中岳廟始建於秦,其前身為太室祠,是祭祀中岳嵩山山神的地方。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禮登嵩山峻極峰,忽聞山中有“山呼萬歲”之聲,以為山神顯靈,隨下令增建太室祠,禁伐山中草木,賜山下三百戶村民為太室奉邑,也就是今天的登封市。武則天萬歲登封元年(公元696年),女皇登嵩山,封岳神之後,使中岳廟的名聲大振。北宋時期,太祖趙匡胤和真宗趙恆則又按照皇宮形式對中岳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建設。經過唐、宋時期的大力整修,中岳廟已形成“崇墉缭繞,屹若雲連”的壯麗宏偉規模。清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按照故宮形式對中岳廟又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故中岳廟又有“天中小故宮”之稱。占地11萬余平方米,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內現存建築四百余間,金石鑄器二百余件,古柏300余株,廟內中岳嵩高靈廟碑是我國道教立碑之祖,宋代鎮庫鐵人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造型最佳的鐵人,廟外石刻翁仲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石雕翁仲,太室阙是我國著名的嵩山漢三阙之一。另外,中岳廟的香火極旺,每年接待全國各地香客達20余萬人次,一年二次的中岳廟會,始於隋唐,己有一千多年歷史,是嵩山地區重要物資交流大會,旅游觀光大會,年接待游客達100余萬人次。

現存文物:有殿,宮,樓,閣,坊,亭,台,廊庑,門庭等古建築四百余間,其中主要建築多為清代宮庭式樣,漢至宋代古柏三百三十五株。金石有太室阙,漢翁仲,魏碑,唐碑,宋八稜幢,宋代鐵人,宋,金四狀元碑,金代中岳廟圖碑,金代和明代鐵獅,明代五岳真形圖碑等百余件。除以上古建,金石外,廟內尚存木刻道教經典版百余塊。另有《說嵩》,《嵩岳廟史》,《龍潭寺記》等板刻千余塊。這些歷史文物珍品為研究我國建築史,藝術史,道教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