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水碇步
日期:2016/12/14 17:17:15   編輯:古建築紀錄 橋梁的雛形有堤梁式橋、獨木橋、用船只接接成的浮橋等。《考工典拾遺記》和《竹書紀年》分別記載了:“舜命禹(約公元前2100年)疏川奠岳,濟巨海,鼋鼍以為梁”和“周穆王三十七年(約公元前965年)伐楚,大起九師,東至九江,架鼋鼍以為梁”。鼋鼍是一種特別巨大的烏龜。而在淺灘溪澗中剛露出水面的石磴、大石塊,遠遠望去,就如一個又一個露在水上的烏龜背,古人形象化地稱其為鼋鼍。
古代人為了步涉溪澗小河,用大小礫石或較整齊的條石在水中築起一個接一個石磴,形成一座堤梁式的石橋,就是“架鼋鼍以為梁”。如《爾雅釋宮》中講的“石槓謂之徛”,“徛者,步橋也,按即聚石水中,以備步涉者”。現代人稱它為“汀步橋”、“過水梁”、“過水明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