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高沙,千年古鎮換新顏

高沙,千年古鎮換新顏

日期:2016/12/13 20:13:51      編輯:古建築紀錄

——高沙舊城改造項目掠影


    高沙,古為沙洲,後因蓼水易道,地勢增高,故名高沙,又稱高沙市。是教育家劉百昭和劉壽祺、愛國將領楊銳鋒、共和國將軍黃俊傑和蔣興錦、作家謝璞、文史專家曾光炎的故鄉。高沙一直以來是湖南省城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農村集鎮之一,系全國重點中心鎮,湖南省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悠久,建街於秦漢,稱市於唐宋,鼎盛於明清,迄今有1300余年歷史,素有“小南京”的美稱。
高沙古商城,又稱高沙老街,歷經千年風雨滄桑,極富特色和風韻,五裡長街,煙景繁華。有古商城、太平橋公局、上湘公館、乾元宮、城隍廟、 雙榮祠、蓼湄中學、曾八支祠、雲峰塔、觀瀾書院、青雲書院、樾蔭亭、牛江明代古村落、抗日烈士紀念碑、黃埔軍校培訓基地遺址等多處名勝古跡。
    洄瀾橋,原名祖師橋,清朝乾隆十四年(1657年)修造,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以它特有的風貌聞名湘西南。1944年,被日寇焚毀,1947年募資復修,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題名“洄瀾橋”。惜在1975年改修公路橋時拆毀,成為了湖南人民永遠的回憶。
    高沙古商城沿河,由於政府財政用於環境治理資全困難,職能部門一度管理蔬忽,沿河兩岸曾經垃圾城堆,污水橫流;特別是沿河兩岸三萬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生產生活安全遭受千百年來洪澇災害的威脅,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高沙沿河人民群眾,苦不堪言;古商城吊腳樓,由於年久失修,存在嚴重危險隱患,商鋪空置,白白喪失商業資源。求變求改造的拳拳愛心,在高沙熱心人士心中激情湧動。
    高沙處於“張家界—懷化—崀山—桂林”這一西南旅游圈的中心位置,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發展古鎮的歷史文化,充分利用旅游資源,經洞口縣人民政府批准,啟動高沙鎮舊城改造工程項目,並列入縣重點建設項目工程。整個項目覆蓋面積約30.75公頃,首批投資1.8億元。項目建設的主要內容:修築沿河兩岸防洪堤,建設沿河風光帶,復修洄瀾風雨橋,新建蓼水河沿河兩岸吊腳樓及公共休閒旅游觀光走廊帶,改造長裕街、中和街、興隆街等舊城區仿古建築,修建高檔人文小區和建材市場,修建沿河兩岸雨污排水管道及污水處理廠,保護和搶救性修繕上湘公館、三寶之最土地廟、十八毛灣、獅子碼頭、黃家碼頭、雲峰塔、抗日烈士墓與紀念碑等古跡古建築,改造高沙古商城精品旅游開發景點及配套設施等。把高沙老城區打造為西南具有特色的古商城,展現高沙活力小南京的繁華。為高沙鎮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夯實基礎,為高沙人民和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長久發展的天空。年可解決富余勞力就業3萬人,帶動以旅游產業為主的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高沙舊城改造項目,被市人民政府批准為2012年邵陽市重點建設項目(市發改重【2012】174號)。已完成蓼水河兩岸2200余米污水管道修建和2500余米防洪堤建設,洄瀾風雨橋橋墩已基本完成,三寶之最土地廟和豬場碼頭已修繕和復修,洄瀾公路橋和高沙大橋亮化工程已竣工,高沙商會大樓和沿河仿古吊腳樓樣板房主體已完工,並完成部分配套設施以及一批相關項目已開工。2012年1月—9月底,共完成投資3500多萬元。沿河兩岸防洪堤的修築,從此可以徹底擺脫高沙沿河人民世世代代遭受洪患災害;沿河兩岸污水管道及污水處理廠的修建,將實現高沙人民怡享碧水藍天,實實在在提升生活質量的百年夙願。為高沙鎮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夯實基礎,為高沙人民和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長久發展和安居樂業的蔚藍天空。
    聞雞起舞,只爭朝夕。在洞口縣委、縣政府和高沙鎮黨委、鎮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工程進展的如火如荼。計劃在2012年底前完成洄瀾風雨橋主體、洄瀾公路橋至高沙大橋兩岸防洪堤、沿河風光帶主道路硬化及蓼水河南岸荷花池上的湧月橋和矮木橋建設、高沙大橋下游兩岸污水管道全面修建開通、在建開工的沿河仿古吊腳樓等相關工程掃尾。
    揚鞭奮蹄,不捨晝夜。該項目系倡議人陳立新等一批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商會會員、致力高沙發展的熱心人士組成的團隊,自籌資金啟動的公益性建設項目,工程進展得熱火朝天,預計整個項目將在五年內完成。
    成績不是終點是起點,站在別人的盡頭開始攀登,陳立新以及他帶領的團隊,躊躇滿志,任重道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比人高的山,沒有比腳長的路。人民熱切地期望並且堅信,高沙舊城改造項目一定會汗水澆灌豐收果,千年古鎮換新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