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蘇州市吳中區“太湖文化”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蘇州市吳中區“太湖文化”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日期:2016/12/13 22:43:46      編輯:古建築紀錄

東山影視拍攝基地
 

本色美術館外景


    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中。總面積2200多平方公裡的蘇州市吳中區,擁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近二分之一的湖岸線。

    沿著太湖這條山水走廊細數吳中家底,既有刺繡、缂絲、核雕、吳門畫派、“香山幫”建築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100多處文物古跡、3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等。吳文化就這樣靜靜地流淌在太湖裡,訴說著勤勞的吳中人“錦上添花”、文化致富的美麗故事。

    文化搭台 產業唱戲

    孤懸太湖的三山島,過去以農業生產為主,村民收入低,是名副其實的貧困村。

    10年前,三山島開始開發旅游項目,旅游業也逐步成為三山村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經營農家樂的黃宏圖告訴記者,以前自己對村裡拒絕工業有些不理解,現在看到古村落、自然風光、太湖水鮮等吸引了眾多自駕車一族,年收入可達20多萬元,完全明白了。

    吳中區區委書記俞杏楠認為,文化是取之不竭的發展資源。緊緊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圍繞“山水蘇州·人文吳中”目標定位和“走進太湖時代”發展戰略,吳中區找准保護和發展的“結合點”,通過對太湖地區工藝、民俗等的深入挖掘開發,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蘇州版圖上的“第一旅游強區”。

    古鎮古村旅游文化是吳中區獨有的特色產業。近年來,吳中區以總投資25億元的太湖古村落保護與文化旅游開發產業園為龍頭,深度開發古鎮古村資源,拓展文化旅游功能。依托雕花樓、陸巷古村等古跡,碧螺春、楊梅、太湖大閘蟹、太湖三白等特產,東山鎮打造出古村落文化游、春秋采摘游、碧螺茶文化體驗游等特色線路,吸引了“長三角”地區的游客紛至沓來。

    目前,吳中區已形成太湖休閒度假游、水鄉古鎮古村休閒游、鄉村田園逍遙游、江南文化體驗游4大產品。2012年,吳中區累計接待中外游客185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20億元。

    在融合發展的戰略下,吳中區的傳統文化產業風生水起。目前,香山工坊內已入駐20多家企業,不但承接了故宮的修繕,參與了布達拉宮的建造,還把“香山幫”產品向外輸出到歐美國家,2012年形成6億元的產業規模。

    在吳中區香山街道舟山村,村黨委書記高峰告訴記者,短短三五年,舟山已形成橄榄核收購、雕刻、銷售及雕刻工具制作在內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全村3000多人從事核雕產業,年銷售收入達1.3億元”。

    集聚發展 做強品牌

    吳中區區長金潔表示,文化產業需要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但不能走GDP至上的老路,而是要牢固樹立精品意識,以文化產業龍頭項目引領整個文化產業發展。

    2009年,吳中區實施文化強區戰略,將文化產業納入全區“5+2”產業振興計劃,制定《吳中區文化產業培育提升計劃》,提出打造“一圈、五帶、十大集聚區”的文化產業發展目標,把文化產業培育成優勢產業,並專門設立每年1000萬元的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以項目補貼、貸款貼息、扶持獎勵等方式,吸引各類文化企業落戶和社會資本投入。截至目前,區內企業已累計投入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2165萬元,撬動了全區33億元文化產業發展資金的投入。

    吳中區明確提出,以太湖旅游度假區為中心,圍繞綠色太湖、文化太湖、健康太湖建設環太湖文化產業圈,著力打造古鎮古村旅游、民間工藝、創新創意、人文傳播、影視娛樂5個文化產業帶,大力培育蘇州印刷數字化產業園、中國工藝文化城、“胥江一號”文化創意產業園等10大文化產業集聚區,一個集聚區打響一個文化產業品牌。

    隨著文化“軟環境”的提升,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相繼落戶吳中,如東山“全國影視指定拍攝景地”、金楓廣告產業園、蘇州古玩城……目前,全區擁有9個投資額超10億元的文化創意項目,蘇州市重點文化產業項目15個,總投資達200億元,占蘇州全市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投資總額的四分之一。

    近年來,吳中區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保持30%以上的高位增幅,占GDP的比重5年來由0.8%提高到6%。文化旅游、印刷復制、工藝美術已成為吳中的3大支柱行業。

    太湖“遺珠” 活態傳承

    在靈巖山下、胥江之濱的古建文化產業基地“香山工坊”內,由數十名“香山幫”技藝的各級傳承人領銜,歷時一年,純手工打造的“承香堂”已成為“香山幫”營造技藝的“活教材”。“整個施工過程及營造過程中的傳統習俗和各類傳統儀式等,都被全方位跟蹤拍攝備份,以備後人研習。‘承香堂’將每隔20年左右完全拆除重建一次,好讓新匠人重溫這種傳統營造技藝。”香山工坊董事長馮曉東告訴記者。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所在、魅力所在。吳中人對此認識深刻,思路清晰:保護好、傳承好吳文化,是形成吳中特色的關鍵,也是增強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為推動古村落和古建築保護工作,吳中區每年安排300萬元保護獎勵資金,用於古村落古建築的保護修復;制定《吳中區古村落保護貸款貼息和補助保護辦法》,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近年來,吳中區區、鎮兩級已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5億元,用於古村落的修繕、維護和開發。

    為保護非遺這塊“活化石”,吳中區積極扶持和引導建設融展示、保護、生產和傳承於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重點推進以當代繡娘姚建萍命名的“木渎姚建萍刺繡藝術館”和旨在保護“香山幫”建築文化的“胥口香山工坊”項目建設。除了創設“市-區-鎮-點”4級保護網絡、建非遺“專家庫”、編纂文化叢書,吳中區還將保護傳承與節慶、民俗相結合,成功打造了太湖梅花節、碧螺春茶文化節、太湖開捕節等節慶品牌。太湖之濱的光福等地至今保留著近千艘原汁原味的古漁船、豐富的水上船俗文化和漁家文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