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畫圈處慈禧曾經住過的繡樓(圖片由陳瑞明本人提供)
【中國網聚焦山西】綜合編輯:“我用自己的腳丈量著這裡的一切。我熱忠著青龍古鎮的文化、藝術與自然,它們就像是我的生命。當我發現古鎮的文化時,看到了它的發展前景,看到了它的希望。”太原市青龍鎮旅游景區開發有限公司的陳瑞明說。2002年,陳瑞明發現陽曲縣的青龍古鎮是一個有著非常富饒文化資源的地方,作為一個文化人,他懷揣著自己的愛好與夢想來到了這裡挖掘文化內涵。從那時開始,他尋找著那裡的一草一木,人文故事,點點滴滴,在那裡的古堡、古院中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他的眼中,古鎮就是他的生命。昨日,陳瑞明把自己近十年的收集成果呈現,一個藏著千年文化的古鎮隨著他的陳述打開了。
慈禧夜宿青龍鎮
“從2002年開始,近十余年的時間,我投資了千萬元在做這一項事業,把古鎮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都挖掘出來,這裡的文化讓我著迷。”說起青龍古鎮,陳瑞明有說不完的話。那滔滔不絕的話裡,透出無限的熱愛。
“青龍古鎮的民間文學以及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太原建城之前,就有‘先有蘇村三百年,才有古並太原城’之說,歷史上的大禹治水來到了小五台山,登臨望遠四周是水澤一片,唯有在青龍古鎮楊興河龍灣處有一 ‘海眼’,旁邊即是被後人流傳的‘龍門會’,大禹在此處開山築壩,才有了‘打開龍門會,空出大盂川’之名諺。圍繞青龍古鎮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產生了大量的民間文學和口頭文學。其中有:板泉山的傳說、小五台山的傳說、青蒿嘴(歷史上青龍鎮叫青蒿嘴)的傳說、慈禧太後的傳說等。”陳瑞明介紹說。
“青龍鎮在太原市陽曲縣境內,全鎮面積10平方公裡。因此地青蒿(一種藥材)茂盛、水資源豐富、清泉終日噴湧不息,故仿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東文、西武布局建造了東首文昌祠、西端龍王廟,又在北端鳳頭寨修築了奶奶廟,形成北龍南鳳、龍鳳呈祥格局。鎮內原有祠廟十余處,現關帝廟、文昌祠、龍王廟、泰山廟、河神廟等保存較完整。歷史上曾有慈禧夜宿青龍花園、闖王避難坡等史實以及龍滾珠、海眼等眾多傳說。青龍鎮王氏家族為太原王姓族內最為興旺的一支,僅清朝至民國期間,歷任官職中三品有3人,五品17人,七品(縣級)100余人。”
陳瑞明圍繞青龍古鎮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出大量的民間文學、口頭文學、民俗信仰文化、古民居建築文化等獨具北方文化特征的歷史文化符號。這些傳說主要分布在陽曲縣侯村鄉、青龍鎮、寺莊、西莊、北留、王家嶺、板泉山、小五台山等范圍內。其中一些景點傳說在中國北方民間文學、民俗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三千年樹齡的柏年見歷史
鎮內中年以上的人,幾乎均可道出幾段傳說故事,在這些故事傳說中,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也有歷史人文史實,很多的民間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在青龍古鎮的變遷中,印證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在鄉村的步履。陳瑞明通過挖掘、整理古鎮文化遺產史料,收集的傳說故事有:烽火台紀事、青龍的傳說、青蒿嘴故事、龍門匯、海眼、龍滾珠的傳說、鳳凰單展翅、鳳頭寨、闖王避難坡、闖王床、闖王鼓、闖王題詩、慈禧夜宿青龍花園、神秘的駱駝隊、七進院、王善人、武解元、泰山廟故事、養和堂、王孫娶親、日本妾、龍池、蛤蟆坡傳說、上花園、嘉慶御制金磚、柏木棺、千年槐、神道碑、三府溝、糧換石的故事……
“除了這些非物質的,還有闖王床(實物)、三千年樹齡的柏年、《康熙縣志》對青蒿嘴的記載、《道光縣志》對青龍鎮的記載、福祿壽三星、六合同春民俗大屏風、‘宇宙’銘香爐、民清以來各寺廟大殿內的彩繪和壁畫。一些文物實證也是不計其數,有一部分還散落在民間。只有整理、開發、恢復,才能使古鎮人文歷史資源得到保護、繼承,使其源遠流長,這是我的責任。”如今的陳瑞明依然走在尋找古鎮文化的路上。
古鎮歷史的口口相傳
青龍古鎮民間文化濃縮了幾千年來歷朝歷代的民間傳說和信仰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尤其是民間信仰文化。涵蓋了諸如:關老爺、文昌帝君、龍王、聖母、送子娘娘等一系列神祖。青龍鎮的老村民有大量的記憶性的歷史故事,但由於年事已高,有些已達90歲高齡,陳瑞明拿著攝相機、錄音機一家一戶地對他們進行實地采訪,與時間爭分奪秒來搶救歷史。
“相傳青龍鎮原名稱‘青蒿嘴’。在楊興河流經龍門匯的地方,有一土壘,上面生長一株青蒿 (一種含藥物成份的藥材植物),其桿徑粗壯,一年四季常青,周邊百姓有病症,摘其枝葉敷服,即可治療百病,當地人視為神靈,由此將此地稱為青蒿嘴,(康熙道光陽曲縣志)均有記載,後傳說南方人將此靈驗之仙草盜走,第二年村中大疫。百姓於是去各地尋訪青蒿,移來種養,傳後來的青蒿遍布古鎮周邊地區。如今來到青龍古鎮,到處可看到根深葉茂的青蒿。”說起古鎮,陳瑞明就像是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另一個是關於明代古堡與闖王床、闖王杯、闖王鼓的傳說:在青龍鎮西南方,至今遺存著一處規模宏大的古堡,修建年代當在明代,傳說這是農民起義軍領袖李闖王的退防軍事設施,在此設軍中指揮堡壘,其構建奇特險要,只有一條地道向上攀升至堡寨上,寨上設院院相通的地下窯洞群,李闖王在此遺存下一張床,平時行軍時為箱體結構,宿營時便可打開,可搭成棚帳,防蚊蟲叮咬。此床前幾年流入民間古玩商之手。李闖王夜間上床休息,總在床下置一酒杯,杯內盛水,杯底即可現出一條赤龍圖案,如浮水面。後來,有人得其酒杯,徹夜難眠,恐其有異象而棄之,現相傳由一神秘人士保存,李闖王鼓是青龍鑼鼓文化的發端,其鼓大如車,擂聲震天,可號周邊十裡。”
一些古鎮的實物正在消失
“如今的關帝廟主大殿已塌落,對民間傳說中的故事壁畫造成巨大的損毀。此外大量的文化遺址、民間傳說實物遺存得不到良好保護……”這些都讓陳瑞明有很多的惋惜。
“從先人、古人們的口頌流傳下來,到明清以來,青龍鎮又以代代相傳的形式流傳到今天,在近、現代相關典籍、資料、文獻中出現了記載。直至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在考察青龍古鎮中,發現這裡有濃厚古樸的鄉村文化,從2002年起,再次來青龍古鎮時發現這裡的文化資源和歷史遺址已破損嚴重,由此發起進行挖掘和搶救性研究並整理出一整套完整的青龍古鎮民俗文化、民間文學、口頭文學等作品。”面對已挖掘出的文化,陳瑞明有一絲絲的欣慰,但仍不滿足,希望繼續把這項工作做下去。
為了這項事業,陳瑞明賣掉了自己的房子,他表示,一個人一生要做一件對社會有價值的事,為了這件事,我義無反顧。(記者 王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