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建國西路上,有一家頗有名氣的私人博物館“陳寶定算具陳列室”,自從前幾年陳寶定生病住院直到過世,他家人就不常來打理了。曾經名噪一時的“蝶王”陳寶財創建了蝴蝶博物館,後因病重不得不閉館。
在上海收藏界常常傳出投資數百萬元的私人收藏館因經濟原因而不得不關閉的消息。面對這一現狀,許多私人博物館、家庭收藏館的館主心存憂慮。與公立博物館相比,私人博物館、家庭收藏館缺乏相應的政策、資金支持,存在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運行不規范等問題,生存十分艱難。私人博物館、家庭收藏館如何才能長期生存、出路在哪裡?成為業內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私人博物館大多半停或關停
在上海市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上,原本有毛澤東像章、奇石等十幾家民間私人博物館,現如今只剩一家還在堅持開館。這家筷箸私人博物館的館主藍翔老人是中國收藏筷箸第一人。“我已經84歲了,不知收藏的這些筷箸以後如何處理?”藍翔老人憂心忡忡地說。
記者在他的小鋪面看到,只有一半的貨架擺放著各種筷箸,另一半則擺滿了首飾掛件。老人說,因為要支付各種費用,他不得已將鋪面的一半出租給其他商戶。在筷箸博物館的旁邊,本來還開著一家鐘表博物館,館主是劉國鼎。因為身體不好等多方面原因,這家私人博物館已較少開放。
上海收藏協會會長吳少華說,如今,上海的民間私人博物館大多處於半停或關停的狀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是上海私人博物館的萌芽期,王安堅的鐘表、陳寶財的蝴蝶、陳寶定的算盤、趙金志的鑰匙、藍翔的筷箸、衛治安的奇石最具代表性。”興盛時期曾有150多家,二十余年過去了,當年的“風光”早已不再,鐘表博物館、算具陳列室、蝴蝶博物館、鶴壁煤電古典藝術博物館……而今或無奈關閉,或基本處於無法營業的境地。
“私人博物館大都靠癡迷其中的收藏者苦苦支撐,若子女對此不感興趣,結果就是後繼乏人,很難逃過閉館的命運。”上海虹口區收藏家協會會長朱國祥介紹,盡管虹口區有近50家家庭收藏館,但真正擁有獨立展示空間的只是個位數,更多的是把藏品放在家裡,在居室中設置一個展示的地方。除了偶爾有游客慕名前往,絕大多數都是收藏圈內的自家人。此外,館主上班使得館內無人照看、館主家來了客人等情況也會讓參觀者吃閉門羹。
先天條件差發展遇瓶頸
“上海的民間博物館從鼎盛到衰退,是時代發展的大背景所致。2006年以後,私人博物館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宣傳上都嚴重滯後。”吳少華說,首先是資金來源有限,博物館的功能不完善。一個完整的博物館應該具備教育、保管、展覽、研究四大功能,私人博物館大多只有保管的功能。其次,藏家本身年紀漸漸變大,力不從心。另外則是一些硬件條件決定了私人博物館逐漸走向衰退,“要看藏品,市民首先想到的是上海博物館,很少會有人去私人博物館。”
據了解,在運行管理過程中,私人博物館由於先天條件等種種原因,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如經費不穩定、目標定位不高、專業人才缺乏、開放條件不理想、爭取優惠政策比國有博物館困難等,這些使得私人博物館的發展舉步維艱,遇到了瓶頸。
上海收藏界“八仙”之一的彭學偉創辦的“世界旅游博覽館”,在上海私人博物館發展達到高潮的2000年左右,被市旅委指定為涉外旅游參觀點。然而相比一些收藏家以商養文,其經營模式顯得單調,盡管搬進上南路870號新家,沒有了房租壓力,但每月1000多元的水電煤開銷還是讓他感到難以承受。
藍翔老先生也坦言,“除了離休金,我沒有其他收入,因為缺錢,藏品好多年沒經過專業清洗了”。
據了解,在上海收藏界,能夠靠“以商養文”把私人博物館經營下去的寥寥無幾。百履堂古鞋博物館館主楊韶榮從玩收藏的第一天起,就經營了一家古玩店,面對如今一個月都見不到一位參觀者的局面,他並不慌張。位於曹安路百佛園內的四海壺具博物館,一邊做展示,一邊做生意。另外一些博物館則設法開賣品部,靠出賣復制品、紀念品等緩解資金不足問題。但大多數“以商養文”案例並不怎麼成功。
專家認為,現有的私人博物館普遍與真正意義的博物館存在著很大差距,但發展潛力不可低估,它將成為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從世界范圍內看,私人博物館的運作最主要的是靠基金會的支撐,還有不停地策劃展覽,獲取流動收益。從具體手段上,出售復制品也是一個非常穩定可靠的贏利方式。但總體上說,私人博物館實現贏利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難題,需要國家和財團的支持。
打通政策瓶頸私博才有出路
“從歷史的角度看,私人博物館為推動當代文博事業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博物館的繁榮。而如今,只有轉型,私人博物館才有出路。”吳少華說,私人博物館的前途有以下四種:首先是走多元化的發展道路,跳出家庭的范圍,與旅游景點相結合,如包畹蓉在海灣森林公園開辦中國京劇服飾藝術館的成功案例就可以借鑒;其次與企業建立合作,找到企業文化與自己收藏的共同特點,尋求互動;第三是藏品的掛名轉讓,讓自己的藏品通過國立博物館走向社會,與人分享;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學會企業化的經營,也希望私博能納入政府扶持文化產業政策,能減免稅收。
長期觀察思考民間博物館問題的文博專家高肅認為,私人博物館生存艱難,其原因主要還是政策瓶頸。首先私人博物館在審批上十分嚴格,其次,在藏品等級審查上因為沒有統一的標准而難以定級,一般被認為不適合辦館。雖然國家鼓勵提倡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但是目前的政策環境和輿論氛圍,民間資本還沒有真正被社會所認可。雖然國家工商總局已經允許只要不涉及文物范圍,就可以不經文物局批准成立博物館有限公司,可以展覽、交易。但是,各級政府部門只認文物局,沒有文物局的批准,博物館也會覺得無法獲得官方認可。官方認可,是私人博物館獲得合法身份的來源。因此,國家工商總局批准的經營性博物館有限公司,與國家文物局、國家民政部兩部委批准的博物館,能夠相互認可,相互協作,才能真正解決私人博物館的困局。
民盟上海市委的社情民意建議,在上海建立專門的“上海民間博物館”,讓眾多私人博物館免費入駐,“打包”展示。每個主題可以有一個或若干個展廳,不單獨收取門票費用。同時,可通過收藏協會、專家等對私人展品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