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府谷宗常山龍泉寺
日期:2016/12/14 17:28:19   編輯:古建築紀錄龍泉寺
亭台工藝精湛
宗常山位於府谷縣境東北部,周圍群山環繞,連綿起伏,宛如九龍簇擁。九曲黃河滔滔流過,如同飄帶一般。宗常山,一年四季好景無限,其中深秋景色最為迷人。清晨望去,清霧彌漫,仿佛被輕紗籠罩一般,九曲黃河依稀可見。宗常聖山顯出別樣靈秀,隱隱約約,亦真亦幻。太陽出來,霧岚飄搖漸起,雲蒸霞蔚。雲霧散去始見古寺真面目,龍泉寺古建築群鱗次栉比,宏偉壯觀。
很早以前宗常山脈森樹遍布,灌木叢生,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據遺碑記載,東晉義熙年間(405—418),來此采藥、打獵者,為祈福保安,始建小廟(專家考證漢代始建小廟)。
傳說,廟址原定在距宗常山五裡之外的大圪垯山頭。正當修建時,原插的旗子、釘的牌子都不見了。人們四處尋找,最後在宗常山發現,和原先設計尺寸一模一樣,分毫不錯,於是就地建廟,香火久盛不衰。
宋朝慶歷年間(1041—1042),府籍當朝大將折繼闵出資擴建小廟。明朝成化二年(1466),補修正殿。明朝萬歷三十一年(1603),真武顯聖退北虜犯境,救護一方。於是十八社民眾齊心協力擴建廟宇。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已是廟貌整齊,香煙缭繞,取名龍泉寺。達官貴人、名流學者,前來拜谒者絡繹不絕。後經清朝光緒、民國幾次整修擴建,到民國三十年,殿堂達60多間,人們稱“北武當”。
龍泉寺廟會隆重,每年四月初八、七月十八廟會期間,山西、內蒙古等地的遠方香客、商販和當地民眾雲集宗常山。人們除了觀光拜佛、會親聚友外,還進行物資交流,商品、山貨琳琅滿目。如果遇到十年一度的“萬人大會”,舉辦者請禅、應兩院僧人“作法事,坐道場”,山南海北的人更多。據一位老人講,1943年的一次“萬人大會”上,蒙古族同胞趕著一群群大牲口前來趕會。他們把牲口賣掉,將所賣的錢全部給真武廟上了布施,以表虔誠之心。
1958年大煉鋼鐵,周圍廟宇多數被拆毀,而宗常山因寺院立為學校,大部分建築得到保留。但文革中,樓閣、塑像、壁畫、碑文、經書等都被毀壞。
建築雕梁畫棟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學校搬遷,僧人進住龍泉寺,周圍民眾開始整修真武廟,並種植松柏樹。
龍泉寺殿堂大多為明清建築,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經過20多年陸續修葺,基本得到恢復。特別是2006年修繕委員會有識之士,籌資130多萬元,經過一年多的奮戰,使龍泉寺的面貌煥然一新。
寺內46尊神像全為民間高手新塑,有的古樸典雅,有的簡單明快,有的雄渾粗犷,有的精細流暢,各有所含、各具情態、活靈活現。幾百幅壁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幾十件木雕,雕刻柔和細膩,線條分明流暢,內容豐富多彩,令人贊歎不絕。粗近兩圍、高約五米的兩根龍柱矗立在抱廈亭兩邊,選用天然石料,人工精心雕鑿,盤龍騰雲而上,造型巧妙逼真。正殿前的大世面更是巧奪天工之作,魚躍龍門、二龍戲珠大理石浮雕,形態逼真、工藝精湛,如此傑作定會千古流傳。
龍泉寺正殿整修後青磚藍瓦,捨頂輝煌,內供真武、文昌、關聖三位尊神。據道經記載,真武神原是很早以前淨樂國的太子,身材魁梧,長相勇猛,誓願除盡天下妖魔,不統王位,入武當山潛心修道,受天尊長時點化,功德圓滿。他手執寶劍,足踏龜蛇,披發赤足,被玉帝敕封為北方真武神君。周公、桃花侍於左右。民間稱為披發大師、赤腳祖師等。
真武神君左邊是文昌帝君。相傳文昌帝君姓張名亞,西晉時人,自幼喜愛仙道,志在山林。從師隱居於四川省梓潼縣七曲山,潛心修道數載,常有天神保護,道行日益增長,功德圓滿,特受玉帝盟封“九天開花七曲文昌梓潼帝君”,掌管天下功名利祿、人間升學上考中舉之事。
真武神君右邊是關聖帝君。關公本姓馮,名長生,山西解州人,三國時蜀國忠臣良將。因從小一身正氣,高節清廉,骊山聖母收他為徒,並將道家秘旨和武術傳授於他,賜給青龍偃月刀。由於他精忠大義,除暴安良,以救濟窮人為心,與地方惡霸為敵,從此改姓為關,名羽,號雲長。相傳關公本是天上青龍神,因吸水救濟抗旱民眾,得罪天庭,才轉世凡間,六月二十四日降生。他終身以“孝悌忠言,禮義廉恥”八德為本,所以後來民間將他奉為“武財神”。道家稱他為“伏魔大帝”,儒家稱他為“武聖夫子”,佛教尊為“蓋天古佛”。歷代帝王也對關聖屢次加封,從而關公聲威大振,各地建廟祭祀,香火久盛不衰,至今信仰者遍布海內外。
東廂為聖母娘娘及土神,專管人口計生和地方治安。西廂為地藏、十王及孤魂,是陰間除惡揚善、懲治腐敗的司法機關。
中起高閣,內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南海大士;外供主宰文運的魁星神。傳說,魁星詩書滿腹,文才蓋世,與文昌為同科進士。殿試時,魁星雖於踢斗之間寫成絕世佳作,但皇帝以貌取人,而屈居文昌之後。魁星一氣之下投河自盡。後來魂魄鳴冤,玉帝將其封為星君,與文昌共主人間文運,並將金殿建於峰頂,取意“獨占鳌頭”。自古以來文人學士,特別是懷才不遇者前來拜谒。下建小廟,內供靈感韋陀。
東院是龍王廟,供奉著確保人間風調雨順的龍王尊神及馬王、牛王等。西院是禅堂院,東西禅堂是講論經文和作法事的地方。正面是住持居捨,頂上建有白衣樓,雕梁畫棟,飛檐走獸,風鈴懸掛,微風吹來,叮當齊鳴,四面用石欄圍護,登臨其間,心曠神怡。眺望四周,茫茫山海無邊無際。俯視黃河,由西向東,蜿蜒南流,兩岸田園風光,勝似世外桃源。白衣樓後面是藏經殿,西側一排是僧人、居士宿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