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峨眉萬年寺

峨眉萬年寺

日期:2016/12/14 17:25:51      編輯:古建築紀錄


   萬年寺是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創建於晉,稱普賢寺,唐時改名白水寺,宋時為白水普賢寺。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茂真禅師奉诏入朝,太宗命他回山重興六大寺廟,並派遣大臣張仁贊,攜帶黃金三千兩,於成都鑄普賢銅像,運至萬年寺供奉。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失火 ,寺廟焚毀,僅存銅像未損。萬歷二十八(公元1600)朝廷賜金修復,台泉和尚建造了無梁磚殿,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七月竣工,正逢明神宗母親七十聖誕,為給太後祝壽,神宗即賜白水普賢寺為“聖壽萬年寺”。明末三次遭火災,清康熙年間重修,後又毀又建。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萬年寺又遭火劫,除無梁磚殿外,全部被焚。

  現在的萬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的。有大雄殿、巍峨殿、行願樓、齋堂。這座山門、彌勒殿和裡面的毗盧殿、般若堂,是1986年修的。1991年又重建了左邊的幽冥鐘樓,右邊的鼓樓長廊和圍牆,成為峨眉山規模最大的寺廟。在國內有較大的名氣,《中國名勝辭典》、《中國風景名勝辭典》及一些佛教書籍中都有記載。


  這第一座殿是彌勒殿,供彌勒佛,這尊彌勒佛是木雕金身。後殿供觀音立像,亦為木雕金身。殿後壩子左邊是毗盧殿,為法物流通處;右邊般若堂,樓上為客房。上一個台階即是有名的磚殿。此殿構造奇巧,是仿印度熱那寺形式建築,上為半球形的穹窿頂,四方和中央有五尊塔,前後還有四只鹿子,表示吉祥。下面為正方形,所謂“天圓地方”。殿高18.22米,長寬各16.02米,完全用磚砌成。殿前後有門對通,殿內頂部飾飛天藻井,四周有七層環形龛座,供小鐵佛1080尊。這座建築400年來,經歷了5-7.9級的地震18次,而安然無恙,被譽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跡。

  磚殿裡面供的是公元980年茂真和尚主持鑄造的銅質普賢騎象。像通高7.85米,重62噸,比例勻稱,造型生動,鑄工精良,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是研究我國古代鑄造藝術的珍貴實物。

  右邊這座樓叫“行願樓”,樓上有三件寶:“佛牙”、“貝葉經”、“御印”。“佛牙”是明嘉靖年間錫蘭(今斯裡蘭卡)友人所贈,長44公分,重6.5公斤,據鑒定為距今約六十萬年的劍齒象化石;“貝葉經”為明嘉靖年間暹羅(今泰國)國王所贈,用梵文書寫的《法華經》、“御印”是萬歷皇帝朱翊鈞敕建磚殿時欽賜,上刻“普賢願王之寶”,上方刻“大明萬歷”,左邊刻“御題磚殿”,右邊刻“國王所贈,用梵文書寫的《法華經》。”御印“是萬歷皇帝朱翊鈞建磚殿時欽賜,上刻”普賢願王之寶“,上方刻”大明萬歷“,左邊刻”御題磚殿“,右邊刻”敕賜峨山”。

  巍峨寶殿內供阿彌陀佛銅像,為明嘉靖年間鑄造。後殿為韋馱彩繪泥塑像。大雄寶殿內有三尊銅像,為“三身”佛,每尊高3.85米,銅鑄敷金,嘉靖年間別傳和尚籌鑄。左右兩廂供十八羅漢。

  萬年寺還有一段光榮歷史,那就是唐代開元年間,詩人李白來游峨眉山時,住在萬年寺毗盧殿,嘗聽廣浚和尚彈琴。後人曾在白水池畔建立廊亭為之紀念,上置木牌,刻“大唐李白聽琴處”。李白喜歡峨眉仙山尤喜峨眉山月,因此曾寫下千古傳頌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他下山後還寫了一首《聽蜀僧浚彈琴》:“蜀僧抱綠绮,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萬年寺的景致非常優美,特別是到了秋天,樹葉泛紅,倒映在白水池中,風起葉動,池裡陣陣紅波閃動,十分迷人。“白水秋風”為“峨眉山十景”之一。

  白水池中還生息著一種令人喜愛的小精靈--彈琴蛙。天氣晴朗,游人站在池旁,輕輕擊掌,它立刻就會彈起琴來,清脆悅耳宛如彈奏古筝,為游人頻添情趣。

  這裡還有一景向大家介紹,那就是從寺右側而進,沿石筍溝上約2公裡處的石筍峰,石筍溝就是白水,溪水湍激,穿崖破石,匯流於清音閣下。石筍峰為峨眉山的奇峰,直指蒼穹,似春筍出土,如玉柱擎天,堪稱奇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