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騰沖 民生圖景描繪幸福
日期:2016/12/13 23:06:46   編輯:古建築紀錄
北海濕地
騰越文化廣場
和順外景
幸福對於普通人,是每日的柴米油鹽,是充滿陽光的日子。在騰沖,我們看到,教育明顯改善、文體充滿活力、醫療更有保障、就業渠道拓寬……讓我們在和順、大村、雨傘村3個村鎮的變遷裡,感受這幅生動的民生圖景。
和順魅力引游人
陽光柔軟,水流潺潺,石板路承載著無數故事向前延伸,冬日的和順於幽靜中散發出別樣的韻致。下午時分,和順鎮水碓村村民寸時俊在自家小院裡沏上一壺茶,悠閒地品味。
寸時俊的小院,藏在和順一座座古意盎然的建築中。這座祖輩留下的老宅,如今已被修葺一新,成了“小河門客棧”。2005年,和順被評為中國魅力名鎮,小河門客棧借勢開業。幾年來,生意越做越好,客棧也不斷擴大並向高端化發展。兩年前擴建時,寸時俊特地裝修了兩個面積更大、景致不錯的“觀景房”。眼下並非旅游旺季,但小河門客棧仍然保持了50%的入住率。
無論省內省外,甚至國內國際,旅客們只需輕點鼠標便能實現房間預訂。如今,和順鎮裡幾乎所有的客棧都開通了這一功能。網絡,將這座雲南邊陲小鎮與外界緊密相連。依靠客棧,寸時俊每年有10萬余元的收入,去年他又與朋友合伙開了一家汽車租賃公司,一年進賬60萬元。之前在裝修公司工作月收入800余元的日子,對他而言恍若隔世。
寸時俊所在的水碓村,是和順旅游核心區。隨著“世界騰沖、天下和順”品牌效應日益彰顯,這裡的村民和寸時俊一樣,在旅游業不斷升溫的大背景下,實現了集體“轉身”。
水碓村支部副書記李宗躍以房價為例,向記者述說古鎮變遷。“以前一座房子一年租金兩三百元都沒人租,現在一個10平方米的鋪面已經漲到四五萬了。”曾經土裡刨食的村民們或開客棧、或經營飯店,很快走上了富裕路。而村裡10%的勞動力則進入了和順柏聯公司,過起了家門口打工賺錢的日子。“也就是幾年前,農民人均純收入兩三千,現在已經到七八千啦。”陽光下,李宗躍滿臉笑容。
大村縫紉走世界
中和鎮大村縫紉工廠中,一幅鳳穿牡丹圖樣的圓角背腰正進行最後加工。這幅出自當地村民之手的作品,不久後將出現在日本、韓國等國外市常
縫紉工廠中的50台縫紉機,全是大村婦女當年的陪嫁,曾一度由於多年閒置而銹跡斑斑。在社區為增加村民收入引進騰沖圓角刺繡公司後,這些寂寞多時的縫紉機開始重新發揮作用。工廠最繁忙的時候,50台縫紉機沒一台空閒。正在縫紉機前忙碌的林芝轉說起這項工作為自己帶來的收入十分滿意:“我不是每天來,如果能堅持來的話一個月收入上千不成問題,不過當初來這裡就是看中時間可以自由支配這一點。”一旁的郭雲聰頗有同感:“做這個不累,活計干完了,晚上還可以到文化大院娛樂娛樂呢。”
除縫紉外,村裡更多的婦女是為該公司的圓角背腰進行刺繡。一件產品只需占用她們三四天的空余時間,就能收獲90到130元。
大村社區支部副書記陳朝麗告訴記者,村裡文化活動十分豐富,9個自然村就有9支文藝隊,每逢節假日都會為鄉鄰們好好露一手。去年,社區成立了文化產業合作社,下設刺繡、石材、演出協會等。這裡的村民們除了享受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活外,還靠文化不斷拓展著增收渠道。從文化育民、文化樂民到文化富民,大村村民的文化生活有聲有色。
這樣的情況在騰沖全縣並不鮮見。以刺繡為例,全縣18個鄉鎮就有近10000多名農村婦女發展刺繡文化產業。在2010年底的近34000名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中,有80%以上為農村婦女、失地農民、城市下崗工人和殘疾人,他們通過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生產特色民族民間工藝品等投資少、門檻低、見效快的行業,迅速擺脫了貧困。
雨傘村裡玉雕俏
趁著客人還沒上門的時候,荷花鄉雨傘村麗興源玉雕坊老板趙定甲開動玉雕機,不多久,一件翡翠福瓜在他的手下“現形”。
跟許多村民一樣,趙定甲從事玉雕的歷史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但那時的玉雕路與現在相比艱辛太多,玉器加工出來,必須背到騰沖縣城去賣,不僅路途遙遠十分不便,還因為工藝簡陋賣不了大價錢。
自從幾年前成立雨傘玉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辟雨傘玉雕市場後,前店後廠的銷售模式使雨傘村聲名遠播,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尋寶”。趙定甲不僅有了自己的鋪面,還參加合作社舉辦的玉雕技藝培訓班,技藝日漸精進,收入也越來越多。問起商鋪收入,他與老婆相視一笑:“具體數字就不說了,比起前幾年大概翻了3番。”
與趙定甲的商鋪相隔不遠,是雨傘玉雕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雨傘村村支書張在航的商鋪。櫃裡陳列著翡翠手镯、戒指、把玩件等,其中不乏精品。這個市場的成形,就是源於幾年前張在航等人遠赴廣東的考察,但如今的火爆連他也沒想到:“十一的時候人才叫多,差不多每個商鋪前都擠滿了人。”如今,整個雨傘村486戶1984人中,有80%從事翡翠加工、銷售,人均月收入2000余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10月,雨傘玉雕市場銷售額達到8200余萬元。
張在航說,下一步還要繼續擴大市場,目前已圈定市場南面緊鄰的11畝地,要再擴出80個商鋪。
數 說
75.7%
2011年,騰沖縣共投入23.14億元用於發展民生事業,占財政總支出的75.7%。
16097元 5018元
2011年,騰沖縣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9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18元,分別增長13%和24%。
6.4萬平方米
2011年,騰沖縣新建校捨6.4萬平方米,加固改造0.9萬平方米;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高中階段毛入學率66.6%,提高3.8個百分點。
96.7%
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順利推進,參保率分別達89.6%和82.4%。新農合籌資標准提高到人均230元,參合率96.7%。
12.5萬人次
就業渠道不斷拓寬,開發城鎮就業崗位6293個,城鎮新增就業4717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2.5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3.8%。
(雲南日報 譚雅竹 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