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壁文化之三
日期:2016/12/14 19:20:01   編輯:古建築紀錄院落大門的組成除了門外,還有一種建築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影壁。人們之所以不能看到中南海院內的任何景象,正是因為院門內迎面的影壁起的作用,牆上書“為人民服務”的大影壁,遮擋住了從各個角度窺望中南海的視線,因而使人產生了無限遐想。中南海大門的東西兩側還有兩面書寫著標語的牆體,與大門檐口成135度夾角,平面呈“八”字形,稱“撇山影壁”或“反八字影壁”,它使門前形成了一個廣場,使大門顯得寬廣、深邃、莊重。
不論是皇宮紫禁城,還是皇家園林別宮,以至京城的大街小巷之內,都可以看到影壁的身影。影壁,詞典上釋為:大門內或屏門內做屏蔽作用的牆壁。我們看到的影壁有如下幾種形制:一是大門內的“一”字形影壁,距門內約丈余。又分為獨立影壁和座山影壁。獨立影壁是一堵獨立的牆壁。座山影壁是在廂房的山牆上直接砌出來的影壁形狀的牆,影壁與山牆連為一體。二是大門外的影壁,又稱為照壁,常建在胡同或街的對面正對宅門處。照壁同樣有兩種形狀,平面是“一”字形的,稱一字影壁,平面呈“ ”形狀的,稱雁翅影壁。這兩種影壁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依附於對面宅院的牆壁。因其高度大體平齊屋檐而不高於屋脊並低於院牆面稱為“低矮牆壁”。三是位於大門兩側的影壁,稱“撇山影壁”或“反八字影壁”,與大門檐口成120度或135度夾角,平面呈“八”字形狀。這種形制的影壁要求大門要向內退回1至數米,使門前形成一個空間,或為台階或為空場,為進入大門之前的緩沖之地,顯得十分氣派、開闊,而且更具私密性。
出現時間
影壁出現於何時尚無明確的考證,根據考古發現,影壁在我國西周時期便已經存在了,在陝西省發掘的一處西周建築遺跡中有一座影壁的殘跡,殘跡長240厘米、高20厘米,這是中國至今發現最早的影壁。
影壁的作用除了其實用價值外還有許多眾說不一的說法,甚至有人認為是受風水學的影響,認為影壁能夠升聚院內人氣,阻擋院外的鬼邪之氣。古人認為鬼怪的邪氣是直來直去的,所以院門設置影壁可以擋住它們的傷害。每一種事物的存在其實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影壁也不例外。院落,尤其是四合院,本身的結構組成就有一種私密性、防御性的理念包含在內。院落內的房間,不管是東、南、西、北朝向,房門都是朝向院內的,院子外面只有窗戶和牆壁,出行必須通過大門。大門在夜晚是關閉的,白天為了通行方便才是敞開的。大門敞開時,門外的人能通過大門看到院內人們的活動。從行為學上講,人們在他人或外人的注視下或偷窺時會產生警惕、緊張、不舒服的感覺。人在家中大多數時間是為了休息、放松,如果此時有別人的窺探、打擾,自然無法正常的休息。院門在白天的時候需要敞開以方便進出,又要避免外人的偷窺和打擾,影壁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其實“影壁”二字本身就已經洩露了天機:此壁不稱為牆壁或風壁而稱為影壁,原本就是要擋住自己或外人的身影。此外,影壁的存在在寒冷的冬天還能御擋院外的寒氣,擋住大風向院內的直灌。至於風水學說應是另當別論了。
自身價值
和實用性質決定其應該廣泛地應用於民居之中,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影壁的設置在中國古代是分成等級的。據西周禮制規定,只有王家宮殿、諸侯宅第、寺廟建築才能建築影壁,它是地位和身份的標志之一。但是影壁的實用價值是巨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限制被放寬了,影壁的使用范圍被逐漸廣大。封建社會中,官宦人家、富賈豪紳也紛紛在家中建置了影壁。性質相同的是,它仍然是高、下、貴、賤等級區分的標志。幾品的官員,什麼樣的身份,置設什麼樣的影壁,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越級是要被處分甚至丟腦袋的。此時的影壁,除了實用價值,更具有封建等級觀念形式上的意義。
建築材料
主要有磚、瓦、石材、木料、琉璃等種類。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壁座、壁身、壁頂。考究的影壁,壁座用磚、石雕砌成須彌座;壁身砌出框架,框芯表面用一尺見方的方磚或琉璃磚斜向45度鋪砌,中心和四角可有琉璃或磚雕成的吉祥詞語或花卉,如“福”字、“壽”字,或花鳥動物,寓意吉祥;壁頂上裝筒瓦,用磚或琉璃砌成檩、椽形狀,有硬山式、懸山式、歇山式、庑殿式等。
皇家使用的影壁最為豪華、壯麗。故宮內乾隆做太上皇時住過的寧壽宮,門前有一座大照壁,由彩色琉璃磚瓦砌就,壁上用琉璃磚鑲嵌成九條蟠龍,嬉戲於波濤雲海之中,動感十足,仿佛呼之欲出,既華貴又威嚴,這就是中外聞名的故宮九龍壁。故宮內的東、西六宮,每個院落宮殿門前幾乎都有一座影壁,有木制的,有石雕的,有琉璃的,上面雕刻吉祥圖案,十分精美。
還有幾座影壁同樣十分著名。阜內大街的歷代帝王廟門前的照壁是京城中長度最長的,這座照壁長約34米,厚1.3米,高5.5米。北海公園北岸西側的大圓鏡智寶殿真谛門前的照壁更堪稱國寶,它始建於遼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最新實測數據為高5.96米,厚1.6米,長25.52米。壁座為青白石基座。壁身為城磚所砌,外面用黃、紫、白、藍、紅、綠、青七彩琉璃磚瓦424塊鑲嵌而成。壁頂為庑殿式。照壁的兩面各有九條黃、紫、白、藍、橙黃色的大蟠龍飛騰於天地之間、戲珠於波濤雲海之中,栩栩如生。照壁的正脊、岔脊、滴水、勾頭、線磚之上又有小龍,大龍、小龍共有635條,它是中國現存的三座九龍壁(含山西省大同明代王府前九龍壁)中唯一的一座雙面九龍壁,可見規格之高。北海公園五龍亭的東北處,快雪堂門前還有一座富有傳奇色彩的影壁——“鐵影壁”。它原是元代建德門(今德勝門)外一座古廟前的照壁,因為呈褐紅色,質地非常堅硬,似是生鐵鑄就,人稱“鐵影壁”。元朝滅亡,大明朝建立,在經營北京城時,北城牆向南移至今德勝門的位置,城外的寶物一律搬入城中。這塊“鐵影壁”也被搬到了城內,安放在德勝門內護國德勝庵門前做照壁,即今天鐵影壁胡同內。後來護國德勝庵毀,僅留鐵影壁。1947年鐵影壁被移至北海。1986年清理文物時發現鐵影壁沒有壁座,又回到鐵影壁胡同尋找,終於找到了完整的壁座並搬到北海與壁身重新復合。鐵影壁高1.89米、長3.56米,壁身、壁座、壁頂由整塊中性火山塊礫巖雕刻而生。壁頂雕出筒瓦、滴水、檩、椽形狀,壁座雕刻風化得看不清圖樣。壁身雕刻得最為精美,北側面是一只威風凜凜的麒麟臥於山巖林下,樹枝上有兩只長尾鳥雀;南側面刻了一只獅子戲繡球,旁邊有三只玩耍、嬉戲的小獅子;東側面是太陽下的小鹿,西側面是太陽下的仙鶴,還有一只不知名的動物,壁身四沿刻了18匹奔騰的駿馬。整個壁身上寬下窄,造型獨特。
影壁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卻被統治階層擁有了幾千年。直至滿清王朝被推翻,影壁才被較廣泛的應用於民居之中,即使是郊區的農家小院也常能看到院門內簡潔的清水影壁。京城街巷內的大小影壁隨著城市改造在逐步減少,但一些保存較好的影壁也正在被保護起來,成為凸顯古都風韻的一道道風景。
所謂影壁,其實是古人一種心理暗示,鬼神之說不可取,千百年來這種心理暗示越來越強烈,如果修建沒有了影壁,那麼心裡便沒了寄托,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都不奇怪,所以最早影壁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
影壁中的吉祥圖案
磚雕裝飾是講究的影壁最重要的元素,內容主要體現吉祥富貴、長壽幸福、趨吉避邪的含義,體現形式多以花草、動物、神話人物故事等相互組合,以諧音、象征、會意的方式產生出豐富多樣的吉祥寓義圖案。
影壁中的吉祥圖案
以下是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雕飾種類和含義:
1. 幾何圖案類:回形紋、萬字紋、扯不斷、連珠紋(延綿不斷)、雲紋、水紋、各類錦地吉祥)等
2. 花草、植物類:番草(延綿)、梅(耐寒)、蘭(幽香)、
影壁中的吉祥圖案
竹(有節)、菊(傲霜)、牡丹(富貴)、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清廉)、松(長青)、水仙(群仙)、海棠(滿堂)、桃花(春光)、月季(四季)、靈芝(如意、仙氣)等
3. 動物類:鼠(子孫)、草龍(吉祥)、大象(吉祥)、獅子(好事)、麒麟(吉祥)、馬(進財、馬上)、牛(春雨多、犀牛望月)、鶴(長壽)、猴(封侯)、鹿(祿位)、壽帶鳥(長壽)、白頭翁(白頭到老)、蝙蝠(福)、鹭鸶(一路連科)、喜鵲(喜事)、魚(有余)等
4. 水果類:柿子(好事)、西瓜(多子)、石榴(多子)、桃(壽)、佛手(福)、杏(幸福)、香瓜(香官兒)、桂圓(貴)、葫蘆(多子)等
5. 人物類:福星、祿星、壽星、八仙(吉祥仙人)、戲曲人物、歷史故事中的人物等
6. 文字類:迎祥、凝瑞、樹德、積善、鸢飛魚躍、福、祿、壽、戬b(福壽)、松竹、丹桂等
7. 其它器物類:筆、銀錠(必定)、杯、爐、壺(博古)、銅錢(眼前)、山石(長壽)、琴、棋、書、畫(四藝)、如意(如意)、暗八仙(吉祥)、戟、磬(吉慶)等
磚雕造型的吉祥寓義(部分)
五只蝙蝠圍繞壽字 五福捧壽
猴、蜂、馬 馬上封候
鼠與葡萄 子孫萬代
松、竹、梅 歲寒三友
牡丹與鳳凰 富貴吉祥
牡丹與壽帶鳥 長壽富貴
戟、馨和如意 吉慶如意 菊花和麻雀 居家歡樂
荔枝、桂圓、核桃 連中三元
毛筆、如意、銀錠 必定如意
蓮花與鹭鸶 一路連科
鶴、松 松鶴延年
獅子與銅錢 好事在眼前
兩支喜鵲與梅花 喜上眉梢
魚和蓮花 連年有余
玉蘭、牡丹、桂花 玉堂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