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廣州兩座800年古鎮的不同命運

廣州兩座800年古鎮的不同命運

日期:2016/12/13 22:24:53      編輯:古建築紀錄
  據相關媒體報道,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廣州瀝滘村,在即將到來的整體改造中,除了4座祠堂被必須原址保護,部分祠堂將被“保護性遷建”,整體的古村風貌更面臨消失。2月21日,最新消息顯示:廣東珠江集團擬投資28.3億美元參與改造,目前村內正進行摸底調查工作,而村民關心的拆遷補償方案、回遷方式及村內13間明清祠堂去留的改造細則都尚未出台。

  相比於瀝滘古鎮前途未卜的現狀,距離瀝滘不足半個小時車程的番禺沙灣古鎮,顯然要幸運得多。借助旅游開發,同樣擁有800年歷史的古鎮建築和文物資源卻得到了有效保護,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案例1

  沙灣古鎮:一段殘牆 一個故事

  廣東首個旅游古鎮面世

  沙灣始建於南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嶺南文化古鎮,早在2005年就被列入了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錄。在8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沙灣形成並保留了以傳統歷史文化和民間文化為主體的嶺南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廣府文化的傑出代表。沙灣古鎮“石階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保存完好,並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國時期的古建築。還是廣東省“民間雕塑之鄉”的沙灣鎮現存以留耕堂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約100多座,還有一筒竹、三間兩廊、镬耳屋、高樓、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築。

  2011年10月9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廣州市名鎮名村創建工作方案》(修改稿),確定800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番禺區沙灣鎮為廣州市名鎮第一批重點創建點。而此時,沙灣古鎮的旅游改造工程已經初見成效。

  在此之前的2002年,就有到訪沙灣的專家學者呼吁對此地進行保護,沙灣鎮鎮政府也是從那時開始意識到文物的重要性,啟動了鎮內部分古建築的修復工作。直至2005年,沙灣被批准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沙灣的旅游開發序幕被正式拉開。

  當地政府強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投入、合作經營、利益共享”的旅游運作模式,2008年成立了沙灣古鎮旅游開發公司,由企業去做古鎮保護的工作。同時成立旅游開發辦公室,由鎮長親自掛帥,負責協調政府層面的工作,並指導旅游開發公司。沙灣鎮旅游開發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朱文良告訴筆者,在這幾年中,光是規劃方案就做了近十個,最終才確定了最後的規劃:以沙灣古鎮核心區所在地沙灣北村為創建點,創建番禺區名村,依托其原有古村落格局打造為國家5A級景區。

  古鎮煥發生機

  沙灣古鎮旅游區占地2300多畝,其中旅游核心區占地約265畝。目前,已修繕了留耕堂、聚福樓等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明清古建築,重現清水井片區4座古建風貌,初步完成了39條古街巷、長達5.2公裡的管線埋地、雨污分流首期整治和部分街巷的外立面整飾,並對綠化景觀進行了升級改造。2012年元旦,以留耕堂和清水井廣場為重點的第一期工程如期正式對外開放,並推出首期兩條旅游線路,選取留耕堂、衍慶堂、三稔廳等10個代表性建築進行陳列布展。同時,家庭旅館、停車場、公交線路等配套設施也配置完善。

  精心打造後的沙灣古鎮核心區面貌煥然一新,既保留了古鎮原有的古色古香風味,又呈現出全新的視覺感受。整個街區整潔有序,配套設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核心區打造了10個主題鮮明的展館, 展現沙灣瑰麗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築文化、農耕文化、民間文藝等,充分彰顯了沙灣古鎮的風采和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

  另外,古鎮旅游還推出了吃、住、玩、樂各種體驗設施。比如,安寧西街的大茶樓、冠南樓、金龍樓和青蘿會館,這4幢標志性仿古建築成為沙灣特色茶樓食肆,還有家庭旅館、特色手信一條街、休閒酒吧街等也都齊齊亮相。

  用心保護嶺南古鎮

  朱文良告訴筆者,做到這一切其實並不容易,這些年沙灣鎮克服了許多困難才走到了今天。首先是人的問題,古鎮街核心區居住人口大約1萬多人,原居民占了60%左右,他們都是沙灣旅游開發的參與和見證者。旅游核心區規劃還沒有正式出台之前,古鎮裡村民蓋房子隨心所欲,沒有按照統一的風格,古鎮裡用電、衛生間方面都有局限,村民一有經濟基礎後,很多人就把老房拆掉,不按統一風格亂建,破壞了古鎮的景觀。後來經過宣傳灌輸,有一部分接受,也有一部分不接受,仍然想蓋成豪華的小別墅,所以只能輔用行政手段配合。去年底在古鎮改造進入關鍵時期時,朱文良親自帶隊到核心區進行環境整治工作,對古鎮上的179多棟老屋或租或買,或出資進行外牆粉飾裝修,使其與古鎮環境協調。

  其次,是古建築如何有效保護的問題。沙灣古鎮把握的要點是重點保存歷史文物。當時跟華南理工大學的設計團隊一起討論過,決定對古鎮裡的一些比較新的建築物也要保護。比如,洗石米外牆的房子,屬於解放初期時候的產物,最新建築物的也是上世紀80年代左右的房子,還有一些蘇式建築,都會保存下來。沙灣古鎮在古建築保護過程中,一直堅持以“古法”炮制原材料修繕古建築的方法,诠釋了對“修舊如舊”的理解。此外,沙灣還十分注重細節的保護,一些特殊的景觀,比如說殘牆的保護,在其他的古鎮可能就那樣放在那裡,但其實每段殘牆都有它一定的淵源和歷史。為了讓游客更為了解,也為了保護殘牆,沙灣鎮特意在殘牆的外面用玻璃保護起來,同時玻璃上有這段殘牆的相關注解。就像一些碑,也會在情景設置方面做一些說明注解,比如,人民公社時期的公分牌、抗戰時期被炸掉的房子的遺跡等等。

  沙灣鎮在保護嶺南古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仍然會遇到資金、古建築產權等問題,這些都阻礙著沙灣古鎮旅游開發進度。所幸的是自古鎮旅游啟動以來,景區活動不斷,飄色巡游、醒獅展演、花卉展覽等民間藝術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紛至沓來。

  據初步統計,春節期間,沙灣古鎮景區從元旦開放到元宵節,一個多月時間裡共待游客超過30萬人次。

  ●案例2

  瀝滘古鎮:前世今生 何去何從

  前世今生

  “瀝”為大河,“滘”為水道。古代,瀝滘水道是進入廣州的兩條主要水道之一,為當時番禺古渡所在。瀝滘曾是一個典型的嶺南水鄉,廣州有俗語稱“未有河南(珠江以南地區),先有瀝滘”,早在清代,這裡便是“五百年祖德,十三代書香”的名村。這裡曾有30多座祠堂歷經宋、明、清和民國多個朝代,是廣府地區朝代最齊全的祠堂群之一。

  改革開放後,農村經濟開始轉型,這裡河湧被填平,成了一間間出租屋,再難見水鄉風光。30座祠堂被拆得只剩下13座,留下的也大多得不到有效保護。石崖衛公祠被改建成了瀝滘圖書,志宇衛公祠開起了暑期培訓班,崌崃衛公祠淪落為紙杯制造工場。具有歷史價值的老房亦被拆,原本數百間明清房屋,如今框架保存下來的不足30間。

  漫漫保護路

  古村保護是瀝滘村改造面臨的重要課題。祠堂等古建築的去留也幾經“糾結”。2011年10月,廣州市三舊辦批復的《瀝滘村“城中村”改造方案》中明確表示:瀝滘村的13座明清祠堂,除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衛氏大宗祠外,其他祠堂都要進行“保護性遷建”,即原磚原瓦拆除並易地重建。這個方案引起了專家和當地村民的質疑,有專家指出,拆舊建新同樣是破壞文物的表現,城中村改造中的保護性遷建,實際上還是建設性破壞。

  此後,經過多方努力,去年12月,海珠區將保存較完好的御史衛公祠、石崖衛公祠、志宇衛公祠和心和衛公祠也列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明確將進行“原址保護”。而對於其他古建築,則“原則上需原址保護”,確需遷移的,必須將有關規劃方案、文物保護遷移方案經市專家論證,並報相關部門同意後方可實施。

  目前,石崖衛公祠已經被改造成“瀝滘城中村改造總體規劃展覽館”,展出規劃模型。從規劃模型看,在珠江邊,5處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將得到原址保護外,其他宗祠可能面臨“保護性遷建”,即原磚原瓦拆除並在衛氏大宗祠周邊重建,形成一個祠堂群,形成一個歷史建築群,暫定名為“明清歷史文化保護區”。然而,這並不是“板上釘釘”的規劃,筆者在走訪中,展館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規劃還在不斷的繼續完善中,瀝滘古鎮中祠堂的命運依然在風雨飄搖中尋找著歸宿。

  海珠區文物保護有關負責人告訴筆者,作為多年的城中村,過度的開發和混亂的管理,已經破壞了瀝滘村的整體旅游資源,連最起碼的交通問題都無法解決。

  采訪結束後,筆者走在瀝滘村裡,一輛輛三輪摩托車擦身而過,黑臭干涸的小河湧蜿蜒而過,各種握手房“親密無間”地相互“依偎”著。那些古宗祠、古井、古民居早已遺落在這一片雜亂中。

  ●觀點

  避免文化資源的閒置和浪費

  □ 裴钰 來源:中國旅游報·第一旅游網

  民國歷史風貌建築群的保護和利用,是我國文化旅游和文化遺產領域的新課題,對上海、天津、青島等沿海城市,尤其具有廣闊的利用空間。民國建築的保護不能復制古典建築的模式,開發應遵循大都市商務休閒區的路徑,防止過度保護,避免文化資源的閒置和浪費。

  民國歷史建築群呈現了近代“租界”存續期的“歐風美雨”,即殖民色彩的社會、文明和生活系統,需要以時間為緯度的系統保護,同時,租界區有特定的面積,小洋樓、小洋街、小洋區,三位一體,又需要以地理坐標為經度的區域保護,兩者相輔相成,取之相對應的是對民國歷史風貌建築的區域利用,不要把一棟樓或一條街孤立地進行開發,而應對整個風貌建築區域都進行全盤統籌,這種方式會促進修整翻新力度,也會有力改善周邊環境和配套設施,吸引商業投資,應重點開發具有大眾影響力的建築,否則,暫緩開發,以保護為主。

  近年來,民國風貌建築的利用乏力,筆者認為:

  1.總體規劃應以休閒功能為第一,保護功能為第二。民國建築歷史不長,小洋樓的價值因其故事背景不同而高低不一,所以,不必為古建理論的條條框框縛手縛腳,放手創新,出新出奇,吸引人氣十分重要。

  2.國內很多小洋樓建築區,周邊都有很多風格凌亂的民居,是否需要大舉拆遷呢?筆者認為,周邊民居可以適當保留。歷史短,人們對小洋樓始終懷著熟悉和親切的感情,既有名氣,又有人氣,和“有名氣無人氣”的古代建築大為不同。在建築物附近恰當地保留民居、搞好與周邊社區的關系,可以率先聚斂一部分人氣、降低開發成本。

  3.據筆者調研,各地對民國歷史風貌建築的保護和利用,大多借鑒平遙古城、麗江古城的經驗,造成了“過度保護”弊病,未能深度、全面、系統地釋放小洋樓的利用潛力,造成了相當程度的資源閒置和浪費。作為一座城市的核心文化組成部分之一,小洋樓區域適宜應打造消費結構多樣化的商圈,以休閒經濟為核心,服務於周邊的高端樓宇和總部經濟區。

  4.民國與現在,前後相承,民國歷史建築洋溢著西洋風情,所以,游客來到歷史風貌建築區,親切、熟悉,沒有太多隔閡感,迎合都市中產階級的趣味,這是民國建築最特殊、最具魅力所在。引入文化產品,關鍵是歷史性、大眾性和實用性,充分覆蓋各個文化消費的層次,在此需強調的是,這些文化產品並不僅僅止旅游紀念品或食品,也囊括景區的文化服務和文化配套設施。

  筆者認為,有了近代的經驗,這些民國建築更適合建設成為融觀光、休閒、消費於一體的休閒商貿旅游區。以澳門為例,城市中最負盛名的觀光景點正處於該市最大的消費購物區內,澳門每年迎來2600萬人次的觀光客,這些人多半都會前往城市中心游覽。廣州3月21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