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江蘇淮安惠濟祠

江蘇淮安惠濟祠

日期:2016/12/14 17:29:49      編輯:古建築紀錄

惠濟祠碑

惠濟祠碑

    在今年3月下旬國家文物局召開的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上,江蘇淮安被確定為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涉及城市之一,其中,惠濟祠等淮安多個遺產點將於今年8月迎接國際古跡遺址專家的現場考察、評估。

    康熙、乾隆曾親臨祠廟進香

    惠濟祠位於江蘇淮安淮陰區碼頭鎮的古清口。明清時期,碼頭鎮古清口是黃、淮、運等河流的交匯之地。為了祈求平安,人們在碼頭建了眾多廟宇,其中以惠濟祠規模最大。惠濟祠又名天妃廟、奶奶廟,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供奉泰山碧霞元君。明嘉靖初年(公元1522年),章聖皇太後取“給窮苦的人們以恩惠”之意,賜名惠濟。清代,惠濟祠又增設媽祖娘娘的神位。媽祖娘娘福河濟運,非常靈驗,因此惠濟祠備受皇帝與朝臣的崇敬,尊行春秋致祭,列入祀典。康熙、乾隆皇帝親臨祠下,虔誠進香。盛名之下,惠濟祠終年香客如雲,香煙缭繞。

    現在的惠濟祠遺址處,依然矗立著乾隆皇帝題字的惠濟祠碑,歷經滄桑巨變,雖然御碑上的字跡有些許模糊,但是碑體整體看來依舊透露著當年帝王題字的威懾力。碑的頂部和底座都有龍紋浮雕,中間則是乾隆皇帝當年的御書。碑身高十幾米,莊嚴而威儀。

    惠濟祠碑正面刻乾隆御筆行書七律詩一首,背面刻乾隆親擬稱頌康熙治水業績的碑文,是大運河“申遺”和研究康乾時期治河、導淮、濟運的重要歷史見證。也正因如此,惠濟祠碑在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京杭大運河江蘇淮安段16處重要節點之一。

    在遺址處,地上散落著許多石塊,雖是幾百年前的建築物上留下來的,但若不仔細看,似乎與一般的石頭並無差異。不過細看卻有驚喜的發現:許多石塊上有圓形的雕刻痕跡,內圈的雕刻紋路與中間的小口都清晰可見,部分石塊上還有明顯的紋路走向。雖然都只是一個個橫斷面,但是明顯可以看出它在當年是作為柱子基石使用的。像這樣的石塊還有很多,其間雜草叢生。時光雖然將惠濟祠當年的壯闊宏偉拋下,但是歷史的存在不可磨滅,所以即便只剩下幾塊石塊、幾縷花紋,歷史的真實性與對現人的震懾力仍然歷久彌新。

    借以想象,勾勒當年盛況

    惠濟祠歷經洪災、戰亂的滌蕩,最終於“文革”中徹底被毀,僅留下御制重修惠濟祠碑一座。祠雖無存,然南來北往的船民和一些善男信女供奉祠神仍心切。該祠在海內外香客中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現雖祠之實體無存,但上香者仍源源不絕,其中不時有日、韓等國友人前來上香。

    時隔幾百年,筆者走訪惠濟祠,雖然沒有見到宏偉的宮殿與華麗的修飾,但是從散落在地上的瓦礫中,也依稀可見當年惠濟祠周圍車馬穿梭、人聲鼎沸的繁華。

    走訪古跡時,筆者一行還看到現今仍在使用的香火爐。爐身已經銹蝕不堪,當年是否漆有紅漆也不得而知,但是“碧霞元君”等字樣卻依舊存留。由於時間久遠,字跡已經非常斑駁,住在惠濟祠附近的老人,有關惠濟祠,他們並沒有存留下多少記憶。

    說起這座“小廟”,其發展中還有頗多故事。如由明朝嘉靖年間的淮安知府劉良卿所寫的碑前文所示,在1519年,因為明武宗朱厚照“止跸祠下”,“章聖太後過淮,復有黃香白銀之錫。已而復奉聖旨,額賜惠濟祠”等原因,惠濟祠得到皇帝御賜的匾額,由原來一座小小的土廟,搖身一變,成為眾香客心中的祭拜神地。雖然現在殘存的只有古遺址以及零落的瓦礫等物什,但是借以想象,似乎不難勾勒出當年的盛況:挑著擔子的貨郎穿梭在一群善男信女中間叫賣著,不時地攔下一位香客誇贊著自己的貨物,或是一盒胭脂,或是一盒蜜餞,總之都是輕巧易帶的物件,幾文錢一個,讓人愛不釋手。也或是母女、姊妹同行,簪花戴柳煞是喜人,看著過旁的路人羞澀地低眉前行,卻又忍不住回眸相望,而後相視一笑。香客的絡繹不絕與惠濟祠內的鼎沸人聲,讓惠濟祠充滿了更多的“人情味兒”。

推薦閱讀:

安陽文峰塔:倒立千年的塔

太原雙塔凌霄

商丘崇法寺塔護中州

河北正定隆興寺 京外名剎之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