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龍頭街將變身龍泉古鎮
日期:2016/12/13 20:13:20   編輯:古建築紀錄●龍頭街擁有的24項古建築文物不僅是昆明市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鎮,從現存規模和文化內涵上來說,在全國也很少見。
●龍泉古鎮在結合自身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再現西南聯大時期的名人故居,成 為集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為一體的特色古鎮。
“離城不遠龍泉鎮,名家名人多得很,三十五位院士曾住此,世間奇跡天下聞。 ”在龍頭街的大街小巷,這句花燈被男女老少廣為傳唱。
在昆明,龍頭街的名字家喻戶曉,因為這裡有著傳統的“趕街”習俗和“花燈之鄉”的美譽。在全國,龍頭街的名氣也不小——棕皮營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系二位建築大師此生唯一一座親手為自己建造的房子;朱自清、聞一多、金岳霖、馮友蘭等35位院士曾在此居住,留下了一段西南聯大名人奮戰救國的輝煌歷史;史語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桂家大院等24項古建築文物,成“掎角之勢”散布在龍頭街周圍,讓這裡充滿了歷史和文化的氣息。
近年來,盤龍區在北部山水新城規劃建設中,把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相結合,充分挖掘、利用抗戰時期該片區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文化名人資源,傾力打造“山水宜居寶地,歷史文化旅游強區”新品牌。不久的將來,擁有百年歷史的龍頭街將“變身”為龍泉古鎮,在結合自身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再現西南聯大時期的名人故居,成為集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為一體的特色古鎮。
老昆明人眼中的“小香港”
“當時,凡是在其他地方買不到的東西,肯定能在龍頭街買到。”在昆明人眼裡,龍頭街早已不是“百貨市場”,而是“萬貨市場”,人們都稱龍頭街為“小香港”。
“老一輩人說,昆明有神龍盤踞,神龍帶出河流,匯成了黑白藍青等龍潭,而龍頭街位於‘龍首’,故因此得名。”今年已經86歲的劉鳳堂老人在龍頭街土生土長,自小就聽長輩們說,最初的龍頭街一直延伸到松華壩,比現在大好幾倍。
“根據史料記載,在明朝朱元璋年代,沐英、藍玉等大將平定雲南後,大量的商人從中原湧入昆明,最早就在龍頭街做生意。”盤龍區文物管理所研究員張展介紹,歷史上,龍頭村是昆明北郊唯一的農村集市,當中一條南北走向、長約100米的狹窄小街就是龍頭街。很早以前,龍頭街是昆明通往嵩明、尋甸、昭通及四川的交通要道,所以商人們最先在這裡安定了下來。
如今,在不到4公裡的龍頭街上行走,腳下的石板路凹凸不平,仔細一看,上面被烙下了深深的馬蹄印。街道兩旁,為數不多的土木結構吊腳樓破舊不堪,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面住人,下面由於正臨街面,被村民用做鋪子經商。從鋪子房檐上洗不掉的黑煙印,以及快與石階融為一色的油漬,仿佛可以看到這裡曾經作為館子的火爆場面。
“到了清朝,運送茶葉的馬幫都會經過龍頭街,吸引了更多做生意的外地人,賺錢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從那時開始,龍頭街本地人也動起了“生意頭腦”,相繼開起了飯館、油坊、茶室等,龍頭街越來越熱鬧,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小的時候,茶鋪是全村最好玩的地方。”回憶起童年,劉鳳堂老人萬分懷念,一遍遍地強調著,“那時還是小娃娃,干不了什麼,吃了飯就趴在茶鋪桌上聽人家講評書,那麼大的方塊(驚堂木)往桌上一拍的時候,心都跳出來了。”
到了清末,龍頭街成為了馬幫的驿站以及茶馬古道的交匯處,昆明與外地貿易發展到了十分繁榮的地步。“當時,凡是在其他地方買不到的東西,肯定能在龍頭街買到。”劉鳳堂的父輩曾告訴他,在昆明人眼裡,龍頭街早已不是“百貨市場”,而是“萬貨市場”,人們都稱龍頭街為“小香港”。
35位院士的“第二故鄉”
梁思成、聞一多、朱自清等眾多著名學者和科學家先後在龍頭街這塊土地上生活、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後來評選為“院士”的,就有35名之多。
“那天她穿著深藍色的裙子,頭發整齊地挽朝後面,那略帶閩南口音的普通話清脆悅耳,就像夏日的晨露滴落在水塘的荷葉上。”劉鳳堂老人如今還記得,1938年,自己12歲時初次見到林徽因的場景。
1941年秋,正當秋風瑟瑟,乍暖還寒時節,夜裡,一位外鄉人突然來到昆明北郊的司家營村。在一家“一顆印”式的土木結構建築物前,這位外鄉人停下了腳步,以做火柴皮為生的房主司榮上前搭讪。後來,這間房子出租給了這位外鄉人,他就是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
“這棟房子建於1938年,聞一多在此一住就是三年,聽說後來朱自清先生也住過。”房主司蘭英老太太介紹,自己現在和黃潤生老人看護著這個祖上留下來的院落,來人就為他們講述往事。
抗戰時期,龍頭街曾聚集了史語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等我國一批著名的科研院所,梁思成、聞一多、朱自清等眾多著名學者和科學家先後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後來評選為“院士”的,就有35名之多。對此,雲南師范大學教授吳寶璋曾慨歎:“在龍泉鎮這樣一個農村集鎮,一段歷史時期中,聚集了這麼多院士級的人物工作生活,在全世界范圍也是絕無僅有的,是特定時空條件下的一大奇跡。”
在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曾發生過金岳霖與二人的“君子三角戀情”故事;蔣夢麟曾帶著穿旗袍的妻子來做客,引起全村村民的轟動;梁思成平日與兩個女兒嬉笑打鬧的場景……劉鳳堂回憶,林徽因經常在龍頭村一帶的民居采風,為當地學校和村落繪制了不少圖紙,也記錄了一批當地的民謠,她所寫的《茶鋪》、《小樓》等紀事詩歌,描繪了今天昆明已經消失的景色。“毫無疑問,龍頭街是這35位院士的第二故鄉。”
“名人故居”再現西南聯大歷史
盤龍區文管所對24項古建築文物進行了挨家挨戶的走訪,詳細了解每一項文物的歷史沿革,“為今後打造龍泉古鎮的博物館和紀念館,提供有力依據和考證,還原當時的歷史。”
千百年來,人們在龍頭街這塊土地上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除了省級文保單位元代鹹陽王賽典赤·瞻思丁墓、區級文保單位龍川橋等文物外,這裡還保留著很多名人故居,如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聞一多朱自清故居、中國營造學社舊址等。
可以說,龍頭街擁有的24項古建築文物不僅是昆明市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鎮,在現存規模和文化內涵上來說,在全國也很少見。“2010年8月,聞一多先生的次子聞立雕還來過司家營61號,他先前也來過幾次,每次來到小院,安靜地坐一會兒就離開。”司蘭英介紹,聞立雕還時常給老人們寫信,感謝他們保留下了這棟房子。
馮友蘭的舊居位於龍頭街龍泉糧管所七號糧倉,他的貞元六書大部分就是在這裡創作的,所以此地也被人們稱為“精神的糧倉”。而梁思成率領的中國營造學社,也在當時搬遷到了龍頭村附近的麥地村,現在小院成了村裡人的村廟,叫興國禅寺。如今,院內蘭草花木依舊繁茂,水渠裡流淌著清澈的泉水,人們仍舊可以找到刻著“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幾個大字的石碑。
而在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後,坐落在龍頭村棕皮營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更顯珍貴。更重要的是,昆明的梁林故居是二位建築大師此生唯一一座親手為自己建造的房子,屋裡每一處動人的細節,都彰顯了他們在物質最匮乏的條件下,對於精神上的無盡追求。“為了保護好梁林故居,我把周圍已經不能住人的兩棟老房子買下,為故居保留出後院的空間。”梁林故居的房東顧彪說。
“這些名人故居各自相距不遠,成‘掎角之勢’散布在龍頭街周圍,能夠整體地表現這裡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張展介紹,盤龍區文管所已經對這24項古建築文物進行了挨家挨戶的走訪,詳細了解每一項文物的歷史沿革,“我們進一步確鑿了文物的年代、故事、人物等,為今後打造龍泉古鎮的博物館和紀念館,提供有力依據和考證,還原當時的歷史。”
“多點三軸”打造特色古鎮
龍泉古鎮將以聞一多朱自清故居、中國營造學社舊址、馮友蘭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等古建築文物“多點”營造人文景觀節點;以金汁河、東大溝、馬溺河三條河道為基礎,“三軸”打造三條自然景觀軸線。
在全國,包含“名人故居”的古鎮不在少數,但唯獨四川李莊古鎮最負盛名。抗戰時期,國立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等科研機構紛紛遷入李莊;董作賓、梁思成、林徽因、郭沫若、美國學者費正清、英國學者李約瑟等當年的時代精英也紛至沓來。“李莊除了擁有名人故居外,還有1460年的建鎮史和‘萬裡長江第一古鎮’的美譽。”盤龍區文化體育旅游局局長彭磊認為,李莊古鎮的成功,就在於它不僅擁有抗戰時期湧入的學者、科研機構等外來文化,還有自身厚重的歷史沉澱和毗鄰長江的地理優勢。
“龍頭街擁有梁思成林徽因親手建造的房子,這是李莊甚至全國其他地方都不能比擬的。”彭磊介紹,除了名人故居,龍頭街自身也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典型的“一顆印”式建築,百年歷史的瓦窯,至今仍有活水流動的三口可以見證茶馬古道驿站的古井……這些元素的積累和沉澱,豐富了龍頭街的歷史文化內涵。
東廂洋芋炸得滴溜轉,西廂賣琵琶鴨的吆喝聲叫得響……這是以往每周三“例行”趕街子時,人們對“鄉街子”龍頭街最深的記憶。雖然“鄉街子”去年被關閉了,但龍頭街建成龍泉古鎮後,又將恢復以往的熱鬧,“龍頭街的‘鄉街子’從明末清初就已經開始了,龍泉古鎮是對‘鄉街子’文化的另一種延續。”
彭磊介紹,除了龍頭街,金汁河、松華壩、盤龍江、龍川橋等地也會加入到規劃中,歷史上曾有過的“龍泉古鎮”說法,將在今後變成現實。“龍泉古鎮現有的風貌及文保建築不會被破壞,我們會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增加或再現如‘一顆印’式樣的昆明的代表性民居。”
未來的龍泉古鎮將變成“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形象,類似麗江大研古鎮的風格。彭磊介紹,龍泉古鎮將按照“多點三軸”的規劃展開,以聞一多朱自清故居、中國營造學社舊址、馮友蘭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等古建築文物“多點”營造人文景觀節點;以金汁河、東大溝、馬溺河三條河道為基礎,“三軸”打造三條自然景觀軸線。
“古鎮將由文化旅游街區、生態景觀區、旅游配套基礎設施區、餐飲區等功能區組成。”彭磊表示,在龍泉古鎮,24個古建築文物將以博物館、紀念館、畫廊等形式被永久地保護和參觀;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瓦貓、花燈等當地民間技藝也將作為文化旅游產品,展現在世人面前。昆明12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