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漢留穿越2000年
日期:2016/12/13 20:12:29   編輯:古建築紀錄昭賢亭
漢留鎮,一個有著美麗傳說的水鄉集鎮,高郵市最古老、最富有生機的鄉鎮之一。漢留鎮,革命老區,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蘇中指揮部曾設在漢留姚費莊。
傳說流傳了兩千年
“兩千多年前,漢留作為村莊的名字就已經開始使用,一直沿用至今。”漢留文化站前站長李佛樓介紹,秦末漢初,戰亂四起,民不聊生,老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這一年,劉邦的漢軍帶兵殺到高郵東南一帶,老百姓拖家帶口地四處奔逃,在逃難的隊伍中,將軍發現了一名中年婦女,只見她懷中抱著一個大孩子,另一只手攜著一個小孩子。這名漢軍將領非常驚訝地攔下她問:“你為何手裡抱著大男孩,反而拖著小男孩走呢?”婦女聽將軍如此發問,不禁悲從中來,聲淚俱下:“將軍,你有所不知,這小孩子是我自己的孩子,而這大孩子,是我丈夫哥哥的孩子,這孩子的父母已在這場戰亂中雙雙亡故了,所以我一定要保護好他,說什麼也不能讓他再遭遇不測了。”
聽罷此言,將軍不禁大受感動,於是對那女子說:“你不用再逃了,快帶著孩子們回家,回到家後在你家的門前,插上三支芝麻秸稈,我的兵就不會傷害到你了。”女子聽罷,叩謝將軍後回到家中,在自家門前插上三支芝麻秸稈,然後跑到村中,將自己的經歷告訴眾鄉親,要大家也在各自的家門口前,都插上三支芝麻秸稈。
傍晚時分,漢軍來到此村,但見家家戶戶的門前,都高昂著三支芝麻秸稈,遂問將軍:“怎麼辦,將軍?”
將軍仰天一聲長歎:“留留留,家家留,戶戶留。”將軍策馬帶領眾兵將離開此村。於是,這座從漢軍搶劫中幸存下來的村莊便有了“漢留”一名。
現在的漢留,老百姓為了紀念這名婦女,在重修當地的東岳寺時,特意在附近塑造了她的雕像。
三月三廟會 鄉間“文化嘉年華”
漢留的“呂祖行宮”供奉著道教仙人呂純陽。“呂祖行宮”是漢留廟會的誕生地,據高郵縣志記載,漢留“三月三廟會”始於清朝光緒年間,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清末,這裡的廟會規模就相當可觀。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當地都會舉行為期三天的廟會初一洗街,初二點卯,初三出會,七裡八鄉趕廟會的人以萬計。
“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呂祖行宮,解放後它就被拆除,建了國營米廠,但在這一帶舉行廟會的慣例卻一直延續下來。”李佛樓說,解放初期,老百姓利用廟會進行一些單純的產品交易,如農副產品、小農具等等;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廟會就逐漸演變成了商品交易會。
我們來到漢留的時候,街道上零星幾個行人,很難讓人相信,這裡曾經人海如潮的廟會勝景。但是在李佛樓的記憶裡,漢留廟會的盛況絲毫不亞於縣城的大集。廟會還沒開始,小磚鋪就的街市上就熱鬧起來,四面八方做小生意的人齊聚於此;到了廟會這一天,街道更是擠滿了人,方圓幾公裡的人都會趕來買農具、購牲口……為了增加廟會的熱鬧氣氛,還會出現踩高跷的、扭秧歌的、舞飛龍的,川流不息的人群似乎多到要把街道擠破。
“現在除了商品交易不變以外,當年的小推車已經被電瓶車和小轎車所替代;當年的戲台子唱戲也已被文藝演出所替代……漢留的廟會現代化的氣息更濃了,計生和農技部門也會趁著廟會來這裡搭台宣傳。”李佛樓表示,這裡俨然成了鄉間的“文化嘉年華”,“漢留的"三月三廟會"近年來還獲批高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羅漢寺
繁華不再寺名長留
從前的漢留人,除了到漢留的老街上去參加廟會外,逛街趕集還有另外一個好去處羅漢寺。其實羅漢寺早在解放前就已被拆除,“打記事起,這座寺廟就沒有了。”當地人潘翠蘭說,但是羅漢寺的舊稱還是被沿襲下來,一直沿用至今。
據傳,羅漢寺有六七百年的歷史。當地80歲老人吳小香回憶,當年的羅漢寺熱鬧非凡,除了寺本身規模比較大以外,還有米市、日雜、豆腐店……肉案子就有七八個,每到“二、五、八”逢集,南至樊川,北至三垛,西到龍奔,東至河口經商的人都要來趕集。
走在羅漢寺一帶的水泥小路上,路兩旁是掛著鹹貨的民居,偶爾能看到散養的雞發出“咕咕哒哒”的聲音。居民大都鐵將軍把門,在這午後的慵懶幽靜時光中,似乎很難尋找到這裡曾經的喧囂。“解放前,羅漢寺被拆除了。解放後,羅漢寺卻愈加繁榮了。”潘翠蘭說,解放後,在羅漢寺的舊址上又建起了新房子,成了當地供銷社的門市部,那時候,十裡八鄉的人,只要說到買東西,就說去羅漢寺。特別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羅漢寺享譽整個裡下河一帶。當時供銷社都是用大船來運貨,到了逢集的時候,各種小商小販的船更多,把河道裡擠得水洩不通。
解放前,開明鄉紳吳襄哉在羅漢寺旁曾開有一間“羅漢寺茶館”。
“當時飯店少,能在這一帶開設茶館算是了不得的了。”吳小香說,茶館生意一直很好,特別是天氣炎熱的時候,趕集趕累了的人們總要停一停,到路邊的茶館裡去喝上幾碗茶。茶館裡還有肉包子賣,附近賺了點兒錢的商販們肚子餓了,總要進到茶館裡去花兩文買點兒包子嘗嘗,邊喝茶邊聊天。
李佛樓說,這個不大的茶館裡,還曾經發生過當地人保護新四軍的故事。“吳襄哉開設茶館後,請陸森林做掌櫃。開設茶館時,吳襄哉就關照陸掌櫃,新四軍常在這一帶活動,不管白天夜晚,只要他們來,都要好好招待,所有的賬都歸店裡。”李佛樓說,1942年秋,茶館裡來了兩個新四軍地下交通員,剛進店裡沒多久,日偽軍就闖進來,雖然陸掌櫃受到恐嚇,還被打了10多下,受傷嚴重,但是他依然堅持與敵人周旋,幫助新四軍逃離。
時光荏苒,從前的供銷社如今大門緊鎖,閒置的房子裡存放著一些物品。
消失的渡口
如今已是長虹臥波
地處高郵東南鄉的漢留,曾經因為河流縱橫、地勢低窪,而致十年九災。漢留馬溝閘一帶,就是當地有名的“千棵柳”。
"千棵柳"是因為這裡曾有過上千棵柳樹嗎?”見我疑惑,李佛樓解釋,並非如此,在三陽河的河東曾經有近千畝的荒地,解放前當地官員在此處種下了一片樹林,但由於這裡四面不臨莊,東面又有墳墓,又靠近三陽河渡口,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裡成為了打家劫捨的強盜們的去處。曾有一名姓柳的江南人在這片樹林遇害,以訛傳訛,這裡便被稱為了“千棵柳”。而“千棵柳”也因其荒涼、恐怖而出名。
當地人何壽龍說,上世紀70年代,“千棵柳”附近的渡口有一名趙姓的擺渡人。“劃的是能載四五個人的小木船。趙師傅就住在河西邊的土坯房子裡,無論刮風下雨,只要有人喊擺渡,趙師傅撐篙過去,2分錢就過個河了。”何壽龍回憶,這個渡口在當時來往的人很多,在當地人眼中它就是從高郵到漢留的必經之地,特別是到了逢年過節,渡口上能看到不少提著大包小包走親戚的老百姓。
時代變遷,三陽河拓寬後,河道上架起了長虹般的車漢橋,“千棵柳”僅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了淡淡的印象。沿著河西的田埂走了很長一段,我們也沒有尋找到當年渡口的蹤影,當年拴船的木樁和擺渡人所住的小屋未曾留下絲毫痕跡。而“千棵柳”那一大片荒地得到了改造,變成了良田和寬敞的廠房。
漢留地理概況
漢留鎮是高郵市最古老鄉鎮之一。漢留鎮地處江淮平原南端,屬亞熱帶溫潤氣候,年平均氣候15℃;年平均降雨量103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67%,無霜期217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光充足、無霜期長。漢留鎮境內土地平坦,地面標高一般在2-2.3米之間。土質主要為黏土,土層較厚。全鎮境內水網交錯,資源蘊藏豐富,水產養殖面積達2.5萬畝,耕地面積達6.5萬畝。
四樣異寶“四異村”
在漢留流傳著關於當地古老村莊四異村的傳說。
李佛樓介紹,四異村本沒有村名,在村的南頭有一座尼姑庵,庵內長著一種人們從未見過的紫稈方竹,後院還長了一棵無名古樹有枝無葉,人們稱其為“枯樹”。有一天這裡突然來了兩只稀奇的動物,一只是陸地上的行走如飛的“四不像”,專吃田裡鐵質犁铧(牛拉犁耕田的一種刀片),被叫做“吃犁的麒麟”;另外一只是毛羽潔白如雪、紅頂高腿的飛禽,能夠隨著琴聲跳舞,被叫做“跳舞的仙鶴”。當地老農為了趕走“四不像”,便拔了一根方竹驅趕。沒想到第二年,方竹就長出了青色的圓稈,方竹從此絕跡。當地人為了長生不老,爬上枯樹將“跳舞的仙鶴”捉走吃掉後,枯樹也隨之枯朽。從此以後,人們便把“彈琴的枯樹”、“跳舞的仙鶴”、“紫稈的方竹”、“吃犁的麒麟”這四樣異寶稱為“四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