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古建與贛南地區不可磨滅的情節
日期:2016/12/14 22:38:51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楊救貧及其傳人不僅在江南婦孺皆知,並享譽港澳台、東南亞,而且他們以其過人的聰明才智,演繹出華夏文明的千古輝煌。
萬裡長城,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浩大的工程,據說宇航員遨游太空,回眸地球,惟一能分辨的建築就是中國的萬裡長城。我們今天游覽的主要是明代長城的遺址,而主持明長城修復勘測規劃的正是來自興國的楊筠松的傳人曾從政。永樂十一年夏,曾從政隨庶吉士王英率兵600,歷時6年,經過遼寧、內蒙、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遍查六省,實行“因地而形,用險制塞”,沿線相度擇定了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延緩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等九鎮,把長城變成一道縱深完整的防御體制。
號稱中國第一祭壇的天壇,亦是曾從政堪興長城後,於永樂18年相卜勘測,於永樂22年完工。
在此之前,另一位同樣來自興國三僚的廖均卿則於永樂5年應诏進京,受命在北京堪定皇陵,永樂7年,選中今昌平縣東之黃土山,此後安葬著自成祖以後明代十三個帝王,世稱十三陵。廖均卿主持了十三陵之首的長陵的勘測營建,今陵前勒石銘碑,記述其事,廖均卿以其特殊貢獻,御碑留名。此後,廖又參與了故宮大皇城的堪址營建。
今天的上海,已是世界第四大都市,亞洲明珠,而第一個提出建造上海古城並負責堪定營建者也是明代任松江府通判的寧都人李國紀。明時,松江府設治於原吳凇江邊的漁村華亭,常受倭寇、海盜的侵擾,李國紀向知府獻出建城方略,並受命於嘉靖32年(公元1553年)築起一座高8米,長4500米城牆,後又增建箭台20座,並築大境閣等4座閣樓。現被上海市列為該市城建發展史珍貴文物的古城大境閣內勒石刻著上海第一代城池建設者李國紀的功績。
風水觀的形成,是華夏文明進步的標志;風水學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華夏文化發展和成熟完善的結果;風水術的復雜化和神秘化,是人類在對自然的奧秘和未知世界的認知的感性階段的必然產物。但是,撲朔迷離的風水學,很長一段時期,被認作“禁區”。近些年來,隨著“人類環境”科學研究的升溫與重視,“風水”也再度引起海內外學者的關注,有關風水的文章和著作逐漸增多,反思“風水”這一復雜現象,既肯定風水裡面有科學,也指出有人利用風水搞迷信,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現代人眼光和現代科學角度對“風水”和“風水術”進行研究與探索,認為風水術與地理學、建築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