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裡的風水文化
日期:2016/12/14 18:00:26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凡到過徽州山區的人,看見那隱於黛綠青山古樹之間,與小橋流水相聯的古村落,無不發出由衷的贊美。山水互為映襯,白牆青瓦高低錯落,古樹果木點綴其間,野鳥家禽交相鳴啼。村落或枕山傍水,或夾溪而築,村子四周青山相峙,既得山泉溪水之便利,又有青山綠樹為屏障。從宅院裡推窗遠眺,天然圖畫盡收眼底。天井灑落進陽光雨露,小院植置著花木假山。在這裡,人類與大自然完全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是什麼造就了徽州古村落與大自然的這種依存關系呢?是風水。
我們先來看看黟縣宏村的形成經過,據《宏村汪氏宗譜》記載,南宋紹熙元年,宏村汪氏始祖經過此地,見這一帶背有雷崗山聳峙,四周溪流環繞,形勝較佳。於是選擇雷崗之陽,築了數椽房屋住了下來。這便是宏村形成之始。當時這一帶幽谷茂林,道路蔽塞,邕溪沿雷崗山腳由西至東,村西另有羊棧河從北往南。汪氏祖先精通風水之術,認為兩溪如能在村西交匯再向南流才是風水寶地,現在兩水不交,是個缺陷。誰知到了南宋德佑年間,暴雨引起邕溪改道,與羊棧河在村西交匯並往南流雲,正合汪氏始祖的意思。水系的變遷為宏村提供了的發展根基,使整個村落呈背山面水之勢。明永樂年間,為了使村落更符合風水吉祥的觀念,宏村汪氏三次聘請休寧縣海陽風水師何可達,對村落進行總體規劃改造。何可達花了十年時間,審視宏村周圍的山川脈絡,將村中一天然泉眼擴掘成半月形月沼,以儲“內陽之水”而鎮“丙丁之火”。並把村西邕溪之水轉東流出村落。明萬歷年間,又因來水躁急,在村南開挖南湖,儲“中陽之水”以避邪。同時將邕溪之水引入村落,經九曲十彎,貫穿村中月沼,穿過家家門口,再往南注入南湖。月沼南湖水系構成宏村形態的主要特征,而這一水系又是在風水先生指導下進行的,帶有明顯的風水吉凶觀念。
黟縣宏村承志堂建於清鹹豐五年(1855)前後,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的住宅。全宅系磚木結構,磚木石三雕精美絕倫,尤以木雕為最。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個,7處樓層,大小60間廳房,60個門。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徽派建築,也是一座完全按照風水標准構築的建築。沿中軸線,全宅分三進,前進為天井式庭院,中進和後進均為三間式廳屋。三進左右分別有活動室(煙房、麻將室)、馬房、廚房、傭人室和回廊等輔弼護屋。承志堂兩面為邕溪河,為取得宅門迎水的風水效果,故將大門轉向朝西,突出迎水招財。
推薦閱讀:
庭院圍牆與風水
成都一南宋雙室墓遭毀 墓主是“有錢人”(圖)
江西新余發現商周遺址及多個宋代古墓
[探秘]婆羅洲巨型洞穴網:發現6萬年細菌
中國文化的特質是“天人合一”,同樣風水文化的追求也是“天人合一”。徵州宅居中天井、庭園和飛翹起的檐角是風水師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徑。風水對天井的規定是:“橫闊一丈,則直長四五尺乃以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潔淨乃宜也。”(《相宅經纂》)這就決定了天井不能太闊,因為“太闊散氣”。徵州宅居中的天井,嚴格按照風水的要求興建,因此顯得狹小。天井狹小,風砂埃塵對廳院的干擾也少,使南屋廳堂臨天井一面門扇可以經常大開,或根本就不設門,幾乎與天井是統一體。人們坐在廳堂內能夠晨沐朝霞,夜觀星斗,人與天融為一體。中國文化中的“天”,同時也是人文的“天”。徵州宅居天井中的木枧上有“天吉”二字,以示“天吉人祥”之意。前廳天井的木枧上是“天錫純嘏”四字,《詩・魯頌・悶宮》:“天錫公純嘏,壽眉保魯。”鄭玄注:“純,大也;受福曰嘏。”“天錫純嘏”即“天錫大福”。後廳和偏廳天井上還有“天受百祿”字樣,意思是宅主家世世代代有人在朝為官,享受官祿乃上天所授,這同“君權神授”的含義相同。那麼,承志堂確可稱得上是一座大富大貴的“吉宅”了。
推薦閱讀:
庭院圍牆與風水
成都一南宋雙室墓遭毀 墓主是“有錢人”(圖)
江西新余發現商周遺址及多個宋代古墓
[探秘]婆羅洲巨型洞穴網:發現6萬年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