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國風點粹】不可忽視的文化 中國古代的風水與建築選址

【國風點粹】不可忽視的文化 中國古代的風水與建築選址

日期:2016/12/14 10:48:40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在古時代,人們就依照當時的社會意識,逐漸形成了考察周圍的環境,擇其吉而避其凶,營築宅址與村落。從西安半坡遺址和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大墓青龍、白虎貝殼布局來看,中國的風水起源起碼有6000多年的歷史了。中國古代的風水地理是在當時哲學觀念與民俗意識支配之下為了選擇與建造生活環境,為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趨利避害而發展起來的環境評價系統。它包含了對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進行地形分析、區位與方向分析、環境規劃布局的學術思想與方法。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發現所選擇的地址、所布局的環境,如果得當,那就會給人們帶來鴻運。

  選擇一個建園地址,沒有風水先生的幫助是絕對不行的。那種一切都受自然影響的感覺,簡單的中國建築方法,紙窗、薄隔牆總是很柔和,而不能受到擠壓,導致了這一對我們很陌生的職業的產生。人們培養出專門為住宅尋找有利地形的風水先生。他們既為活人,也為死人尋址。風水先生常常是為了找一塊最佳的墓地,而忙碌好幾個星期。在實踐中,他們主要是以“陰陽”、“四象”、“五行”、“八卦”學說,也就是以天地和諧為依據,同時也包含著一種美學的成分。

  中國風水學理論關於建築選址的內容頗為豐富。中國風水學的指導原則是:天地人合一,這種指導原則不求急功近利,不隨政治變遷、經濟發展變化而變化,在中國五千多年歷史演變中,貫穿始終,追求不改。在具體操作技術方面,總結出“乘氣說”、“藏風得水說”、“尋龍點穴說——四靈說”、“山環水抱說”、“形勢說”、“三元運氣說”等等。這在古代及科技手段相對落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依*具體操作的人在現場踏勘中實際操作,視為一種有效方法。

  風水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風水始終把宇宙、大地看作人賴以生存的“氣”得老遠,強調“感天地之氣”。因此,風水特別看重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陽宅十書》在第一部分“論宅外形”中,就專門討論了住宅的環境問題:“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切要。”

  中國古代建築受風水影響很大的就是追求一個適宜的氣場,即對人的生長發育最為有利的外環境。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先民為了與大自然適宜,選擇了掘土而居的穴居形式,有人認為中國風水關於“穴”的概念可能與此有關。這種早期的建築形式具有節約用地、冬暖夏涼、防風、聚氣和直接感應“土氣”的特點,所以直到今天仍為人們所喜愛。許多人在對黃土高原等地的窯洞建築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穴居建築作了大量研究之後,發現了它與大自然相和諧的特性。

  中國風水學的靈魂是有關“氣”的理論。中國風水學在選擇聚居位置時認為蘊藏“氣”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中國風水學為達到“聚氣”的目的,非常注意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山巒要由遠及近構成環繞的空間;在規劃區域內要有流動的水。“山環水抱必有氣”,這是中國風水學實踐千百年的經驗總結。

  晉代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述了一種完全符合中國風水學理論的居住環境:“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方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開曠,屋捨俨然……

  風水術也是中國古代一種有關建築環境的基址選擇與規劃設計的理論,又稱“地理學”。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矚目,但其建築美學、設計思想等深層次系統缺乏,恰恰是風水的術學中記載了規劃、設計、建設的理論和方法,為中國建築的輝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風水師也承擔了建築師、規劃師、設計師的角色。研究風水淵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關聯了中國古代城市、村鎮、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質、生態、小氣候、綠化、建築群及外部空間設計、心理學、倫理學、哲學和美學等方面的話題。

事實上,我國的都城和皇宮都是按照風水的要求設計建造的。例如明代修建的紫禁城,清代又重新擴建,皇宮南北對稱,大門朝南,之所以這樣選擇朝南坐北,是因為來自內蒙古的大風常常挾帶著漫天的黃塵,並且嚴寒奇冷的緣故,而利用高高的人造假山做遮帳。整個紫禁城有一條護城河環繞,從西北角往南往東經過太和門前,後到文華殿前(東南)流出,也可以理解流水象征著接納財富。水的環繞、流動、制造出負氧離子,改變了小氣候。皇帝寢室的暖閣的大小與一般房屋沒有什麼不同,睡床*北側,床前有雙層幕帳,帝王也非常注意防止氣散。

台灣學者指出風水是:“地球磁場與人類關系學”。西方學者稱風水術是:“通過選擇合適的時間與地點,使人與大地和諧相處,取得最大利益、安寧和繁榮的藝術。”美國羅絲巴哈的《風水——中國的方位藝術》中論述:“氣是風水中重要的因素。”人類選址的規律,諸如:“山環水抱必有氣”、“河右為吉”、“河左為凶”、“曲則有情”等等居住規律,有易於接受宇宙之氣。風水中講究來龍、大賬、左右砂山及前面案山、朝山。三面環山圍護,一面朝南正向的開缺。開缺之處又有案山、朝山的低巒之山,以防氣場直沖直射,這些都是以“氣”為中心展開的工作。

通常認為沒有任何實體的圍蔽時,心理場處於一種自我緊張的狀態,如同與陌生人*近會有不自然的恐懼感。“山環水抱”之勢則有一種穩定性、安全感。“山環水抱必有氣”,風水師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聚氣,經曰:“山水者,陰陽之氣也。……動靜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總名曰氣;氣分言之,曰龍、曰砂、曰穴、曰水。有龍無水則陰盛陽枯而無以資;有水無龍則陽盛陰衰而氣無以生。”古代風水師將聖賢論氣的哲學思想具體量化了,指出:“地有佳氣,隨土所生;山有吉氣,因水而止。氣之聚者,以土沃而住;山之美者,以氣止而吉。”(《青烏先生葬經》)現代科學已證實水是吸收各種波動能的極性分子。人體含有大量的水,所以,人也吸收宇宙輻射,人與氣場有其密切的聯系。對於人體來說,天地氣場為外氣,人體氣血場為內氣,當天地人三個氣場相合一致,對人才能有利。

古人早以認知了這些,所以選址河曲的水流,又三面環繞的“金城環抱”之地就不難理解了。英國李約瑟博士對風水術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他說:“風水在很多方面都給中國人帶來了好處。比如,它要求植竹種樹防風,以及強調住所附近的流水的價值。但另外一些方面,它又發展成為一種粗鄙的迷信體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