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青銅器 >> 春秋鄭公大墓蟠螭紋鼎

春秋鄭公大墓蟠螭紋鼎

日期:2016/12/14 18:16:53      編輯:仿古青銅器

春秋鄭公大墓蟠螭紋鼎

    1923年7的8月25日,河南新鄭一名叫李銳的鄉紳組織鄉民在自己的菜園子裡挖井,結果這一挖卻挖出了不少青銅器。隨後,這些青銅器被人盜賣。此時恰逢北洋陸軍第十四師師長靳雲鹗巡訪新鄭,聽說此事後,他馬上出面阻止,並追回了被盜賣的文物,同時派工兵繼續挖掘,出土青銅器100多件,其中就包括後來鑒定出的蓮鶴方壺、王子嬰次之爐等國寶重器。

    靳雲鹗認為“鐘鼎重器,尊彝寶物,應該歸於公家”,派人將文物武裝押運到當時的省城開封,交由河南古物保存所收藏(今河南博物院的前身)。當時的學者根據出土青銅器的種類、銘文、數量以及新鄭的地理位置,認為李銳菜園下面應當是春秋時期鄭國某個國君的墓葬。

    “七七事變”爆發後,為保存國寶,鄭公大墓青銅器曾有三次大的遷移。第一次遷移:1937年秋,依照國民政府的命令,河南博物館將部分館藏文物5678件分裝68箱,由開封押運至武漢,暫存法租界內,這批文物中包含鄭公大墓青銅器。第二次遷移:1938年秋武漢淪陷之前,這批文物被遷往大後方的臨時首都重慶。第三次遷移:1949年國民黨撤守台灣時,倉促之下將存在重慶的河南文物分為兩批運往台灣,第一批運到了台灣,第二批文物在飛機尚未起飛之際便被解放軍封鎖了機場,未能起航。

    新中國成立後,河南省政府派員會同文化部代表赴渝接納文物,其中部分文物被抽調到了北京。1995年,深圳市與河南省文物局聯系,希望援助部分文物充實深圳博物館的展藏,河南博物院從新鄭大墓銅器群中,選取了這件蟠螭紋大鼎和另一件竊曲紋簋,調撥給了深圳。

    這件蟠螭紋大鼎,高55厘米,口徑53厘米。鼎口微斂,平沿外折,上有一對立耳。深腹,圓底,三足為獸首蹄形。鼎腹飾有蟠螭紋,蟠螭生得虎形龍相,相傳是龍與虎的後代,具有龍的威武和虎的勇猛,在古代軍隊的軍旗、印章以及兵器上經常出現。春秋時期,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鼎的中間加飾一條凸起的绹索紋。器腹還鑄有六條扉稜,其中三條扉稜與蹄足上部的獸面中扉稜對應呈一線。

    此大鼎為春秋時期鄭國的典型器物,在鄭國青銅器中也是為數不多的大型重器之一,加之出土地為鄭國國君的墓葬,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又因其經歷的曲折傳承,被定為一級文物。

推薦閱讀:

干竹木器的保養

慈禧看戲的頤和園德和園

天水市玉泉觀古建築保護維修

西安大明宮出現裂縫塌陷正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