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提梁壺古玩收藏鑒賞
日期:2016/12/14 18:20:05   編輯:仿古青銅器明嘉靖提梁壺古玩
明嘉靖提梁壺是1965年在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明代司禮太監吳經墓中出土的,從同時出土的磚刻墓志上得知,吳經下葬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說明此壺制於前,正是供春時代的作品。
供春又稱供龔春、龔春,明正德嘉靖年間人(約1506一1566),被業界稱為紫砂壺的鼻祖。
明嘉靖提梁壺,因為出於供春年代,特別被業內看重,是我國目前唯一有絕對紀年可考的嘉靖早年紫砂茶器。業界看重提梁壺,還有一個原因,即此壺帶有一定的神秘。磚刻墓志上沒有寫此紫砂壺的制作者,紫砂壺上也沒刻此壺的制作者。有考古者認為,此壺應是供春初期作品,因為作為下葬品,一般都會選取當時的名人名品。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磚刻墓志與壺上都沒有寫明此壺制作者,僅從此壺出於供春年代,說供春作品沒有確鑿證據……但有一點大家是認可的,即此壺系宜興產品。
明嘉靖提梁壺高17.7厘米,口徑7厘米。砂質,肝紅色,質地較粗,壺面有缸壇飛釉,球腹,腹下部稍斂,平底,彎流,流與腹銜接處貼塑四瓣柿蒂形紋飾;圓角四稜的提梁近似橋形,轉折處為倭角,後部有一拴繩子小系;壺蓋是扁平的,有葫蘆形的蓋鈕;蓋內不是常見的子母口,而是凸起一個“十”。整個壺造型嚴謹,做工規整。
據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記載,紫砂壺燒制初期,不像後期那樣單裝匣缽燒,而是同其他壇壇罐罐一起燒制,所以,紫砂壺上免不了粘“缸釉淚”。
明嘉靖提梁壺,是紫砂工藝尚未十分成熟時期的作品,其色澤、文飾等皆不如後來的講究、精妙。但此壺有確切的年代(即1533年前),對研究早期紫砂壺的制作、燒造,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