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青銅器 >> 西周龍首銅钺

西周龍首銅钺

日期:2016/12/14 18:16:54      編輯:仿古青銅器

西周龍首銅钺

    芸芸眾生,有名的、無名的,誰能留得住時間?它們靜默無聲,卻將時間的片段,封刻在自己身上,永久定格,這就是文物!請隨我一起拂去歷史的塵埃,揭開時間的面紗,來一段穿越的旅行,走近這些博物館的傳世瑰寶。

    它如一鉤青青彎月,散發著神秘的光輝。那上面的紋飾、銘文又印刻了怎樣的故事?精致的龍頭,暗示著它的尊貴,這件西周龍首銅钺注定不會埋沒在風塵之中……

    古魯國貴族儀杖

    這件世所罕見的西周龍首銅钺收藏在鄒城博物館內,它屬於國家一級文物。銅钺呈片狀,整體外形很像問號的上半部分,彎彎的一個鉤,下面一豎槓。據文物專家測量,它通高21厘米,橫寬14.1厘米,重525克。

    銅钺的材質為青銅當時西周貴族間盛行的制作材料。之所以命名為龍首銅钺,源自其精致的造型。在它上部彎曲的頂端其實是一個立體龍身,龍首向下,龍嘴肆張,雙目圓睜,非常形象生動。彎鉤處的龍身飾變形夔龍紋,紋飾線條精細,上有三個半圓形乳飾。鉤下端的延長部分呈長管狀,可以用來插入木柄,從而形成儀杖。

    在管處還镌有銘文,共分三行九個字,字體飄逸俊美,為“於取子錘鑄元喬”。其中“取”即“陬”,指古書中記載的“陬邑”,為魯國屬邑,在今鄒城市東北昌平山一帶、曲阜市東南尼山附近。因為認識不清的字較多,所以整體意思還有點含糊,但可以肯定的是銅钺出現在鄒城的原因。1980年3月它征集於鄒城市張莊鎮小彥村,據專家調查分析可見銅钺出土地點是魯國貴族墓地,該钺是墓葬中的隨葬品,它應是魯國貴族或魯王本人的用器。

    钺乃權力的象征

    钺是具有權杖一類性質的兵器,它由新石器時代作為復合生產工具的穿孔石斧演變而來。夏代,戰爭以斧為要器,不僅用於戰斗,而且用於披荊斬棘,開田種地。後來,斧的作用逐漸變為僅僅用來兩軍戰斗,人們便將斧的刃部放大,名之為钺,“钺者,大刃之斧也”。

    到了商代,戰爭中多用弓矢,白刃交手不常有之,斧钺逐漸失去了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商代以後,其實際用途除為兵器外,還具有了特殊的用途,即權力的象征。我們從歷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戰爭中,就可看出钺的重要地位和特殊的象征意義。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纣在牧野誓師時,武王左手拿著黃钺(青銅钺),右手舉著白色的戰旗,纣王兵敗自焚後,武王用黃钺砍下了纣王的頭顱,又用玄钺砍下了纣王寵妃妲己的頭顱。由此可見,钺是具有象征征伐權力的古代兵器。

    關於钺古籍中也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禮記・王制》:“賜弓矢然後征,賜斧而後殺。”《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钺,以伐昆吾”,“賜弓矢、斧钺,使得征伐,為西伯”。這種權力也適用於諸侯或重臣,著名的西周宣王時虢季子白盤銘文有:“賜用钺,用征蠻方”。由於钺具有這樣的性質,所以又起著儀杖的作用,《尚書・顧命》載:“一人冕,執劉,立於東堂;一人冕,執钺,立於西堂”。

    龍首銅钺與眾不同

    這件銅钺與通常所見古代銅钺有很大的不同。商代及西周時期盛行的青銅钺,一般形似斧,圓刃或平刃,有穿孔,可安裝長柄,用以砍殺。有的銅钺雕镂有精致的紋飾,可能為儀杖用器。

    而這件西周龍首銅钺一改常見的斧形狀,而呈彎鉤狀,造型奇特,構思新穎。考古專家表示,它與眾不同之處,正是其無窮魅力之所在,以”世所罕見“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推薦閱讀:

奉節:天坑地縫考古大發現 智人時期文化遺存現身

南京發現疑似秦桧墓葬 出土大量精美文物

蘇州虎丘發現東漢至清代時期墓葬群

滄州鐵佛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