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的仿制偽造及鑒別方法
日期:2016/12/14 18:14:56   編輯:仿古青銅器 中國古代青銅器自原始社會後期開始萌芽,到商周時代達到鼎盛時期,春秋戰國時代金屬細工工藝又向前發展一步,秦漢時代青銅日常生活用品如雨後春筍般增多起來,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代銅器鑄造業也各有有其時代特色。宋元明清時代銅器鑄造業雖然也有著一定的時代特點,但多制造仿制品與偽制品。所謂仿制與偽造是指模仿先秦兩漢時代銅器的造型、花紋及文字進行仿造。一般說,仿制與偽造雖然都稱偽造,但二者在概念上也有一定的區別,前者是後人因宗廟祭祀或在日常生活等方面實用的需要,而按照先秦兩漢時代銅器的特點進行制作,所鑄器物不必完全像被模仿的器物,只是在器形和花紋方面大體相似即可。有些仿制器物無論在器形還是紋飾、文字等方面還有一定的創新,具有仿造者所處時代本身的特點。後者則不同,它的制作目的是牟取暴利。這就要求假器與真器完全相同,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還應說明,近年來為了對一些青銅器珍品加以保護,常常在陳列時不將真品展示陳列。人們將翻制出的器物稱為復制品。精者也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有時為了商業的需要,在復制品的底上銘有“復制”字樣。
關於偽作的青銅器,自宋朝以來,以至民國,數量大增,情況也較復雜。由於以往某些著錄家辨偽功力不夠,因此在過去的一些著錄裡,常有將偽器與真器混雜的現象。容庚、張維持先生指出,乾隆時期編的《西清古鑒》、《西清續鑒》甲、乙篇,《寧壽鑒古》四部書內,有銘銅器1176器,其中偽造與可疑的占490器。其著錄之器基本上是元、明時代留存下來的。從該例可知宋以後偽作銅器之一斑。就我們所知,目前在國內外的不少博物館內保存有相當數量偽造的中國青銅器,在偽器中有的器物由於制作拙劣而容易辨別,而有的則制作高超,使人難以辨別,專家們也常常看法不同。因此在銅器辯偽工作上,專家們應互相切磋討論,杜絕僅以自己的一孔之見而作出武斷結論的作風。
下面簡略談論一下銅器的一些作偽情況。
第一,器物整體均偽。作偽者利用真銅器翻模鑄造新器,或以某件器物的圖形為藍本,來作偽器。如舊時常仿《博古圖》上的鳥獸尊。這些偽器作好後,先埋於地下,使其生銹,二三年後再取出。
第二,器物是拼湊改造的,即過去古董商人稱的“搗撤貨”。拼湊器基本上可分成兩種情況,其一,是器物的每一部分都是古代殘器,而將殘器重新配合在一起,使成為一件完整的銅器。例如甑的下部配以鼎,以成甗,這與甑下應是鬲則大相徑庭;其二,由真器的殘體和偽作的一部分相陪,成為一件完整器物。例如利用缺三足的鼎體,下面再配以校和圈足,使成為豆。以上偽作情況,明眼人一望便知是拼湊之器。還有一種情況,是在真器內嵌入別的的真器的真銘,使之成為有銘器。這裡需要談一個問題,即在出土或傳世的銅器中,常有這種情況,即器物整體顏色不一致。如湖南前些年出土的戈卣,提梁與器身不同,在傳世的銅器中也見有這種情況,因此亦不能絕對認為,一件器物的某一部分與其它部分銅色不同就一定是拼湊器。、
第三,舊時一些銅器在出土後,破損殘缺嚴重,作偽者利用其技能,將破損器進行修補,使成為一件完整器,並作假地子和假銹,如有花紋並補配花紋等。對於這種修補器,應辯明哪部分是原器殘件,哪部分是後補的。
第四,器物與銘文皆偽,或器真銘偽,或器偽銘真,也有的是真器上已有銘文,作偽者畫蛇添足,再添補銘文。銘文的辯偽很重要,銅器偽銘的選材和制作情況也較多樣,有的是依據古籍著錄的拓本內容為藍本,刻在真器或新鑄的銅器上,有的偽作銘文是利用真銘的一部分銘文,與古籍記載的銘文相拼湊,例如現存英國的晉侯盤,銘辭主要取材於散氏盤銘、石古銘,以及《尚書》、《左傳》的詞語。
第五,器真,花紋是後刻的,或在真器殘存的一部分花紋上再增添假花紋。
第六,銅器辯偽的復雜性還表現在某一件銅器上,器物、花紋、銘文的真偽共存,這就需要逐一地認真進行辯偽,切不可只顧一點,而忘記其余。
以上簡略地將偽作銅器制作的一些情況進行了歸納,下面再談一下銅器辯偽的主要方法與依據。
第一,掌握先秦以至兩漢青銅器的鑄造、種類、造型、花紋、銘文等一些基本知識,了解青銅器的發展演變規律,是辨別青銅器真偽的基礎。
第二,在辯偽工作中,對銅器的第與銹的辨別是很重要的一環。由於先秦兩漢的青銅器年代久遠,各時期各地鑄造的銅器銅質不同,入土或入水的地區土質不同,銅器表層形成了不同顏色的地(皮色)和銹。無論是第還是銹都在一二十種以上,主要有綠、藍、黃、白、紅、黑等等。真器由於制作年代久遠,形成的地子一般是發光亮的,而偽作的假地子則發暗。在銅銹上,真銹由於時間久遠,銹塊結實堅硬,銹不是浮在銅器表面,而是滲透到了內部,假銹是浮在銅器表面,銹塊較軟,弄下來易搓成粉末狀,又因是假銹,銹一下來,就會露出新銹。
第三,在偽造技術上,偽造的銅器外形沒有真器那麼有生氣。假花、假銘也沒有真器雄偉渾厚的氣韻。真器花紋一般層次分明而平整,而偽花則軟而凸散,且沒有鑄造真花時常出現的鑄瘤。真銘文,商周時代一般為鑄字,字體勻整,深淺如一;而偽銘則有刀鑿痕,字體呆板無神韻。在真器上補刻的偽銘,常有將銘文刻在墊片上,這就大露破綻。在真器上補刻偽銘時也常將器物的銹斑與氧化層破壞,字口內光亮干淨,辯者常可一目了然。
第四,真器在一件器物上所表現出的造型、花紋、銘文等方面風格是一致的,而偽器在一件器物上常常出現風格矛盾,這就特別需要加以注意。比如在漢代銅器上補刻商周文字,對青銅器稍有常識的人都可辨別出。
第五,在銅器辯偽上要多利用考古發掘品和專家們公認的器物進行對照,又增強可靠性。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型盛酒器三羊尊與1977年北京平谷出土的三羊尊形似神似,可進一步證明故宮藏三羊尊為真器無疑,從而否定了以往有人認為是假器的看法。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銅器辯偽工作中要善於多觀察,多比較,善於總結經驗與規律,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鑒識能力。
推薦閱讀:
南非發現7.7萬年前穴居人已會使用驅蟲劑
陝西一村民發現唐朝惠文太子墓文物
山西省長治郊區驚現金代古墓
邺城遺址有望再現千年都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