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青銅器 >> 早期銅鏡:清冶銅華以為鏡

早期銅鏡:清冶銅華以為鏡

日期:2016/12/14 18:14:24      編輯:仿古青銅器
    從前,先民們用自然界中的水映照,而後於陶鑒中盛水映照,甲骨文中,“監”字的寫法就是以器皿盛水而人觀照於水。又因受到銅制工具光潔表面成像的啟發發明了銅鏡,基於某些原因,銅鏡雖已發明,但未廣泛使用,這才出現了銅鑒,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共存後,鏡終於打敗了鑒,取代了陶鑒的地位,成為主要映照方式。

    在土耳其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我們發現了黑耀石制成的鏡子,它被認為是西亞銅鏡的始祖。類似的“石鏡”在我國也曾發現,羅振玉先生《遼居雜著》中記載:“唯往歲於定海方氏見一鏡,其質介玉石間,黑光如漆,背平無紐而有穿,如古玉臻,平漫無花紋,詫為古鏡中奇品。”

    清冶銅華以為鏡

    作為日常用物的銅鏡,在我國的使用源遠流長,公開資料顯示,戰國時期以前的銅鏡就發現了三十多面。而銅鏡的發明可追溯到上古的傳說時代,據說黃帝曾鑄神鏡。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貴南縣齊家文化墓葬中發現了兩枚小型銅鏡,距今約四千多年,其時代與黃帝鑄鏡的英雄時代相近,由來已久的聖人制鏡的說法得到了實物的印證。

    隨著青銅時代的發展,冶鑄業日趨發達,洛陽偃師二裡頭遺址、殷商貴族墓中均發現早期銅鏡,那時卻只有少數王室、高級貴族才可能擁有,貧民百姓無緣享用。商周時期銅器鑄造十分發達,出土的銅鏡數目卻很少,相比較而言,早期銅鏡鑄技較差,紋飾古樸簡單,遠不如同時期青銅禮器那樣渾厚、紋飾那樣神秘繁缛、數量那樣眾多,銅鏡發展滯後於青銅禮器的進步。

 

    鄂爾多斯地區曾收集到5面銅鏡,其中3面的時代相當於商周時期。這3面鏡皆為圓形,鏡面平整,背面飾拱形紐,形制及紋飾特征與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鏡相似。1963年,寧城南山根發現兩座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墓葬,出土了11面銅鏡。商代後期,銅鏡開始傳入黃河下游。然而直到西周時期,銅鏡在中原地區還是作為“泊來品”僅為個別貴族所持有。

    銅為鑒正衣冠

    銅鏡在古代也稱“鑒”或“照子”。春秋戰國之前,銅鏡是只有王公貴族才用得起的奢侈品,尋常百姓要照自己模樣,只能端一盆水來看水中的倒影。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鑒”字,意為盛水或冰的金屬容器,盛水後可以用來映照,因而“鑒”字就成為了銅鏡最常見的別稱,習語“以銅為鑒,以正衣冠”便由此出。

    銅鏡廣泛的制作和應用是在戰國時期,特別是位於南方的楚國更為普遍。戰國銅鏡通體質薄,背面中央有小橋形或三弦紋鈕,鈕上穿繩系帶,方便抓握。紋飾除素面外,多流行蟠螭紋、勾連雷紋、菱形紋、山字紋、羽狀紋、四葉紋、連弧紋。戰國銅鏡紋飾比較稠密,有的用一種或幾種細線條布滿鏡背,也有用單一或多種紋飾混合的細線條密布鏡背作為地紋,再在底紋上加雕粗線條作為主紋,此外,更有錯金銀與鑲嵌綠松石的銅鏡。戰國以後,銅鏡可以隨身攜帶,也常鑲在鏡架、鏡台上陳設室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