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郭洞村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郭洞村

日期:2016/12/14 17:53:33      編輯:古建園林

村口景觀

村口景觀

村口回龍橋

村口回龍橋

郭洞村山林

郭洞村山林

    很多人看到“郭洞村”的村名,以為村民們大多姓郭,其實不然。與諸葛村人姓諸葛、俞源村人姓俞、新葉村人姓葉不同,郭洞村的人並不姓郭,而姓何。之所以稱為郭洞村,是由於該村自然風景極好,“山環如郭,幽邃如洞”,“郭”在此並不是姓氏,而是“城”的意思,故名郭洞村。

村口海麟院寺廟

村口海麟院寺廟

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

    郭洞村位於浙江省武義縣城之南約20裡,從元代開始,郭洞逐漸成為以何姓為主的血緣村落,已有600多年歷史。相傳元朝中葉,時任廣東按察司副使的武義縣城人何淵與郭洞村在朝任參軍的趙姓人家聯姻,何淵之子娶趙參軍之女為妻,生子名壽之。1350年,壽之長大成人,常去郭洞村外祖母家探視游玩,他深為郭洞翠嶂千重、雙泉灌注、景色秀麗的風光所吸引,於是產生了遷居之意。得到祖父和父親的同意後,壽之舉家遷居郭洞,與當地其他姓氏的居民共同生活。之後何氏家族子孫延綿,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第一姓的大族,何姓村民占全村人口的80%,使郭洞成為了一個何氏家族的血緣村落。

祠堂祭廳

祠堂祭廳

祠堂戲台

祠堂戲台

    郭洞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之一是何氏宗祠,“匾額多”是何氏宗祠一大特色,原有94塊,後來被毀,僅保存下來5塊,現已根據資料重制了40多塊。祠中對聯,仿古竹簡和掛屏,展示著豐富的郭洞文化與名人事跡。宗祠後堂擺放著許多壽棺,是當地喪葬風俗的表現,陳列祖宗牌位的神龛隔扇,為明代文物。後院有棵與祠同庚的雄性羅漢松,樹形美觀,枝葉茂盛。何氏宗祠中“郭洞民俗風情物品展”,陳列著一大批古董,有些用品很稀奇,讓人一飽眼福。

推薦閱讀: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南社村

朱家峪:江北第一古村

保存最完整的磐安烏石古村落

蘇州桃花源裡水鄉古鎮

祠堂內匾

祠堂內匾

竹林

竹林

村中老人編制竹器

村中老人編制竹器

    郭洞雖在深山,但世世代代崇尚教育,培育子孫立志讀書,報效祖國,這成了郭洞的民風之一。400多年前,郭洞村就創辦了私塾“嘯竹齋”。清康熙年間,擴大規模改為“鳳池書院”。可惜的是書院原址已毀,改建新校了。在郭洞村流傳著一首讀書歌:“一代絕書香,十代無人續。書不讀,祠儀薄,縱有兒孫皆碌碌”,這首歌在郭洞世代相傳。郭洞人不但學文,而且習武,村中建武館,明清時該村114名秀才,其中35名為武秀才,還出過一名武舉人。

村民編的竹門簾

村民編的竹門簾

村民自制的竹編用品

村民自制的竹編用品

郭洞村住宅木雕

郭洞村住宅木雕

    中國的很多古村落都有“水口”,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溪水匯聚之處,其實是拒外敵於村口的關卡。郭洞水口尤具特色。回龍橋東為400米高的陡峭龍山,山上是雲罩霧籠的百畝原始森林,一直和荊棘叢生、危巖密布的西山相連。橋水溪水湍急,橋外有一道5米高的堅厚城垣,一條大路由此穿過。舊時,村民均由城門出入。城門有副石刻楹聯:“郭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橫批為“雙泉古裡”。

郭洞村住宅窗

郭洞村住宅窗

村中巷道

村中巷道

    由於經營有方,郭洞至今保存完好的生態環境,林深泉幽,竹木蒼翠,山產豐富,水土留人。不但村中人口穩定,而且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人禀山川蒼古之氣,多有壽稱”,郭洞村人就生活在一個天然的氧巴中。走在郭洞的老街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讓人感覺心曠神怡,能夠感受到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益處。

推薦閱讀: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南社村

朱家峪:江北第一古村

保存最完整的磐安烏石古村落

蘇州桃花源裡水鄉古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